穿青人是什么民族(2)
建本子
四、穿青人族群认同心里
在目前国家不能突破既定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政策框架下,穿青人要被国家识别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几乎不可能。因此,走认同于相近相似的少数民族之路,既符合国家有关民族政策,也顺应大部分穿青人的族群意识。根据国家“就近认同”的政策,与穿青人相近相似的民族有土家、布衣、彝族等,但是许多穿青人认为穿青人依附彝族土司谋生四百多年,其丧葬习俗、生活习惯、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与彝族几乎完全不同,心理上无法认同;虽然也有许多习俗与布衣族极为相似,但史志记载穿青人的先民“土人”和布衣先民仲家就有区分,如清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序》记载:“贵州为西南,荒错处,诸蛮中郡县之设始于明。今虽渐加式廓,而族类犹未尽除也。出国门而望,烟墟村落瑟我逼处者实繁,有徙其类,因其俗尚而异姓,亦因以别,约而计之,有罗罗、有仲家、有仡佬、有木佬、有龙家、有宋家、有蔡家、有八番、有土人……。不识其类,不知其俗,无以识其性而施政治”,认为认同布衣族不符历史事实。
多数人认为,虽然关于土家族的来源,目前学术界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沪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来源于湘西的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431页“土家族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但是,综观穿青人前身“土人”的分布与历史,以及穿青人特有的习俗,它与土家族的性质十分接近:
一是在族源方面,部分土家族与穿青人有相同的族源,都是思州、思南地区的“土人”。如明弘治《贵州省图经·思南府》记载:“沿河,务川曰土人、有土语,彼此不开谙,惟在官应役者为汉语耳”;明嘉靖《思南府志》称“印江、郎溪多土人,有言语,……”;又称“郡西北水德蛮夷,若务川、若沿河,号曰土人,有土蛮稍平易近俗”。生活在贵州西部的穿青先民有关史志记载也称为“土人”,且称为思播流裔。如《贵州通治》(引顺治十五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引教化疏”)记载:“贵州称鬼方,自大路城外,四顾皆苗,……,自贵阳而西,罗罗为夥,而黑罗为悍,其次曰仲家、曰宋家、曰蔡家、曰土人、曰侬家、曰白罗,皆黔西苗属也”;乾隆《贵州通志·风俗志》记载:“土人,所在多有。在广顺、贵筑、贵定者,风俗同上,种植时田歌相答,清越可听,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装饰如社夥,击鼓以唱莽歌,所到之处皆饮食之。在施秉者,多思、播流裔,以九月祀五显神”;清光绪《平远州大麦桥碑序》记载:“城东大麦坝,距城九十里,为晋省心由之路。坝中一水横隔,……。考原桥始自康熙初处,土人杨纯,张土瀛、王国统(按:据穿青杨、张、王三姓家谱记载,三个土人均为其祖先)所建,来往行人共安其利久矣”。又清光绪《水城厅采访册》记载:“土人,系思播流裔。……。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
二是历史境遇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土家族和穿青人都处于汉族与“生苗”的缓冲地带,时常被封建官府用于对付“生苗”,与“生苗”与汉人都有不相融洽的心里。文化也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如印江土家族的傩堂戏与穿青人的傩堂戏在程序和表演方式上面都十分想象。如土家族的傩堂戏信奉之神有五猖失兵将,穿青人的傩戏有五路五猖兵马,祭祀形式,土家族的是冲傩还愿和“打保福”,穿青人的的庆坛还愿和“打保福”、禳星。其表演形态也有相似之处。又如土家族的《洪水朝天》的民间传说,其故事节与穿青人的民间传说《伏羲制人烟》基本一致,只不过土家族的伏羲为兄妹二人,而穿青人加了个女娲妹妹。
三是一些节日习俗也很近似。如沿河土家人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要“嫁毛虫”,他们口唱:“佛生四月八,我把毛虫嫁;嫁到青山外,永世不回家”,而相距居于黔西北的穿青人在四月八这天也较为隆重。这天穿青人用染饭花把饭染黄来吃,叫“吃染饭花”。而且要在大门上贴一道符,符用黄纸架成十字写成,上写“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在深山外,永远不归家”。又如农历八月十五的偷瓜习俗,六月初六的的晒衣习俗,五月初五吃雄黄酒、洒雄黄酒驱逐蛇虫、煎“百草”洗澡等习俗几乎完全相同。还有饮顺酒,穿青人和土家、羌人都有此俗。
四是在婚俗和丧葬习俗方面也很类似。虽然穿青人和土家族的婚姻和丧葬习俗不可避免地渗透了一些汉民族习俗,但是透过表象不难发现他们许多相似的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如婚俗方面的“披露水衣和戴雨帽”。穿青人的习俗是新娘起身到夫家时,要披上一件男方向福寿双全、儿孙满堂的老年妇女借来的衣服。同时戴上一个用三、四尺长的一段青布临时做成的长尾帽,帽尾压着露水衣,拖齐背心,以示驱邪。而土家族的“哭穿露水衣”之俗,土家人的露水衣包括露水衣、露水帕、露水裙,一般与花轿同时借出,由迎亲队带来,亲人要强迫新娘穿上。新娘便哭诉道:“这个衣服我不穿,穿了这个露水衣,把我丢到九乡溪,搭了这个露水帕,把我丢到九乡坝,穿了露水裙,把我丢到九霄云。穿了这个露水鞋,我要想转来不得来呀!”。但最终还是要穿上,以便能避免路上邪神野鬼的骚扰。又如丧俗方面,穿青人特有的“烧火照墓”,即死者入土安葬后,孝子要连烧三夜的火,以后改成的送灯,即在死者墓前送三夜的灯。在土家族中也存在老人葬后,孝家要从安葬的当天起,连续给坟上送三夜的火烟包的习俗。
五是在服饰也很相近。黔东北土家族的服饰在颜色上喜用青、蓝、白等色,“改土归流”前,男女穿对襟衣和八幅罗裙,袖大而短,衣长而肥,裤短而宽。而旧时穿青人的服饰颜色为青色,穿大袖青衣,拴大腰带。
六是汉语言残存现象也有相似之处。如说话发音声母f变成h、h变成f,韵母ian变成ie、ie变成ian,土家族和穿青人都相同,因而把“黄”、“风”读成“哄”,把“铁”读成“田”,“电”读成“碟”;称谓中土家族叫姐姐为“阿打”,穿青人叫姐姐为“达打”,土家族和穿青都称姑妈为“婆”;物名中,土家、穿青都叫“雀鸟”早“虫衣”,称“蝴喋”为“活儿”……
总之,穿青人与土家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很多习俗及信仰非常相近和相似,他们的前身都被汉人赋予“土人”的汉称,因此,多数穿青人认为,在不突破国家既定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框架的前提下,认同土家族,是穿青人民族认同的主选,应当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