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山歌(2)

优乐子

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

儋州山歌乃流传于儋州地区民歌的主要类型之一。1962年,郭沫若先生视察儋州,听到关于儋州山歌的介绍和演唱后说:“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从此,儋州山歌美名远扬。为此,留下这样一首山歌:

郭沫若到儋州境,

听唱山歌与调声。

歌词夸似唐诗美,

山歌因此远扬名。

其实,儋州山歌是一种民间文学,历史悠久。2008年,批准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在争取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和儋州调声一样,被田间等名家夸作“南国奇葩”。

山歌源出绕口令

骆越之人是儋州最早的土著,源自西南沿海一带。古时候西南一带,流引一种绕口令,亦称急口令,拗口令,实际属民间歌谣。它将若干双声、叠韵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组成有趣的韵语,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适宜口头传唱。西汉以前,这种绕口令在儋耳地区普遍流行。和共和国同龄的我们这一代人,儿时所唱的就是这种绕口令,如:

丽丽板板,叫古南山;

南山独斗,独斗义山。

义山麻求,麻来中旨。

这种绕口令,我们这些人已退休了,但还记得清清楚楚。

进入西汉建郡,有了朝廷派官的统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以峒为单位的社会组织需要和社会交流。特别是在山地耕作,以歌传情,寻找爱情。有首古老的山歌:“山歌出处谁知尽,至今不知几多春。传说天皇始唱出,传予今世爱歌人”。很明显,有了郡治,懂得了皇上,出现了山歌。可见,儋州山歌成型于西汉。

进入唐代,儋耳改名为儋州,这种已被广大土著所接受的民间文学,人们称之为儋州山歌。儿时经常唱的一首歌:“鸡仔吱吱爸喂米,吃了走入山去埋。三片木叶遮盖你,捞鸦飞去又飞来”。应该是反映唐代的生活。

宋代是儋州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苏东坡未贬谪儋州前,儋州山歌不仅传情说爱,还发展到说理抒情。如“放牛歌”:“天落一阵云头水,骗奴小侬赶牛归。好的爹妈予碗粥,孬的爹妈操棍锤”。劝化那些暴力家教的父母。查东坡居儋的诗文,如“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白头萧散满霜风,一笑那知是酒红。”“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须多。投棱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等,含有儋州山歌的痕迹,来源于儋州山歌。志书载,东坡居儋,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留下的文字“野老已歌丰岁语”,“书声浪浪,弦歌四起”。“黎歌蛮舞视公归”,“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等所反映的,既有山歌,亦有调声,这是儋州山歌,调声最早见诸于史籍,充分说明北宋以前,儋州山歌和调声已相当流行。由于苏东坡“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改变其人心”,又设馆授徒,使当地文人学士“常从游于桃榔林下,杨风于儒雅,俯唱遥吟”,又赋予儋州山歌诗的意境,提高了品位。纵观历代留传的山歌,出现一种“山歌诗”,可当山歌唱,也可作诗吟。《劝世歌》中的“教子成名存德盛,名存德盛好名声。好名声得人夸赞,人夸赞教子成名。”就是山歌诗。这个时候,不仅在操讲儋州话的人群中流传山歌,在操讲军话的城内居民也演变出自己的民歌:“江水流来沙盖沙,拨开沙面种芝麻。哥种芝麻妹种豆,芝麻结子豆开花。”

在流传的儋州山歌当中,有不少是古代留传下来的。如:“二姐首名嫁北境,有奴三姐嫁新英。有奴姐嫁落安海,尾姨轮后嫁州城。”这是明代留传的歌确定无疑,因为海头于明中期以前称安海。“月亮光光哥去广,己钱三百买沉香。三百沉香烧了了,保庇咱哥过太洋”。儋州妇女在明代有较多的“私己钱”,而明代儋州人开始到广州一带经商,当时儋州沉香在全国最好。为了心中的情哥哥,花那么大的成本买沉香烧来祈祷。是可证明儋州山歌源远流长。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千雁郎
  • 趣闻 战役女郎
  • 趣闻 半香郎
  • 趣闻 戊寅
  • 趣闻 俊豪郎
  • 趣闻 夏蓉子
  • 趣闻 冠玉
  • 趣闻 亦玉
  • 趣闻 冷荷
  • 趣闻 天下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