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二十四景(3)
我自知
莆田二十四景之天马晴岚
天马,即天马山,坐落于笏石、北高和黄石三镇的交界处,位于黄石镇天马村,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马,故称天马山。“马头”那边,有一条形如绳状的水沟,围绕着山麓的周围,中间有一座石桥,取名“铁锁桥”,说是用来遏制天马的;“马尾”那边,有两块田螺状的巨石,据说为阴阳两性,乃田螺精的化身,常去糟踏作物,被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旋令雷公击碎一块,此后,另一块田螺石再也不敢去糟踏作物了。这里,每逢天晴景清,山岚蒸腾,水气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远观山似天马,若隐若现,犹如奋蹄腾空之势,因而有“天马晴岚”之雅称,为莆田廿四景之一。
山上建有古寨,其基宽阔,门枢孔有小钵子大,方圆有数里。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为藏龙卧虎之处。相传宋时陈同济于此落草,后被杨文广所破。又说黄石有个叫李毓,在此筑起山寨,垒起城墙,称王称霸,显赫一时。山寨有一参天大树,人称“晴岚树”,又称“通天松”。山寨被云雾湮没,若隐若现,变幻莫侧。有一年秋天,朝廷令一武元吴浩率兵攻打天马山寨,用火烧毁周围的草木,雾气化解,山寨便显出真相。双方短兵相接,殊死搏斗,吴浩敌不过李毓而退却。几年后,朝廷又派遣一大将攻打山寨,李毓寡不敌众,逃离了天马寨。
山上有明御史朱浙所建的“天马山房”读书处和他书写的“忘归”石刻及他的墓道。据说,山的半腰有座古寺,周围树木苍茏,环境幽静,是读书的好处所。明嘉靖年间,塘下有个朱浙的书生,自幼聪颖好学,每天很早就来到寺旁择处读书,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同寺僧成了至交,有时读书忘了时刻,便在寺中过夜。一天,塘下和附近几个村庄联合出游,几十里方圆,几十台戏同时演出,大灯、大旗、大锣、大鼓、十音、八乐、旱船、马队、妆架……队伍长达几里。朋友们到处找他,找了半天都不见他的影子。原来他坐在寺旁的一块巨石下静心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终于登上进士榜,当上左都御史。他出任御书后,趁一次巡视闽粤的机会,回乡省亲,并特地来到天马寺重游少年读书的地方,兴致百倍,挥笔在寺旁大石上写了“忘归”二字。从此,这石就被人们称为“忘归石”。
“马头”之下为天马村的康厝自然村,有明工部尚书康大和的故居和悬有横石匾“尚书衍庆”与“宗正流芳”的康氏祠堂。其旁有一御赐的“下马牌”石刻。相传,康大和出仕前,家道寒贫,日间挑盐卤,夜间读书。有次,他去向仙公求梦指前程,仙公却赐个“天覆地,海水淹白鹤脚”之梦。他心灰意冷,感到仕途与他无缘。于是,他又去挑盐卤。一日,他挑上盐卤往永春路经白鹤岭脚要休息时,刚放下的“钩堵”拄翻一个写有“天”与“地”的碗座,由“天”覆成“地”,盐卤溢了出来。他顿领梦意,即时回家赴京应试。在路上一家客栈住宿时,天下大雨,恰巧其邻居在拜塔忏,他看到纸糊塔的各层都有写字,唯底层空白,好奇地举笔写上“花因结子随风落,佛为渡人冒雨来”。他刚放下笔,天底下的佛祖都召之而来,空中传来了“感谢康大人”的呼声。在这次应试中,他中了进士,后官居工部尚书等职。
山下还有“伏龙穴”等古迹。
登上山巅,那浩瀚壮观的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以及莆地的秀景尽在眼下。如今,天马山上乔木参天,绿树成荫,与壶峰、九华诸山遥遥相望,争雄比美。在周围平原和临近“土海”的陪伴下,将再展现出天马的雄姿!
莆田二十四景之北濑飞泉
北濑飞泉北濑飞泉,位于离县城约十公里、北九华和南天马两山相夹、坐西向东的常太镇松峰村的虎基底。此溪名曰北濑,为延寿溪的上游,两岸悬崖峭壁,溪底巨石密布,千孔百洞,形态各异,上下落差约有二丈左右,水流飞泻而下,碰在石上,反弹而起,腾起二丈左右的水花,然后又徐飘而下,方圆约有一亩之广,其状如飞珠,如溅玉,如蟠龙争斗,如狮子吐雾……其声或叮当,或铿锵,或澎湃,或轰隆……如私语,如丝弦,如急雨,如闷雷……胜似悦耳优美的交响大乐。其景观十分壮丽,故称北濑飞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飞泉之上有一巨石,刻着明莆田知县何南金的题写:莆西北诸泉,则使华陂为之尾,诉陂而溪,以达于濑”。其记载着北濑飞泉的地理位置。飞泉之下有一深潭,名曰九龙潭,为九龙聚会之处,旁建有九龙庙一座,祀管束九龙之龙王。方翥诗云:“濑寒隐鱼鳖,庙古动龙蛇”。陈俊卿亦有诗云:“飞泉日夜涤成长,洗马早知有此池;弹雀随珠轮得失,平吏戍代上林枝。”据说,这里每天都有鱼儿溯溪而上,游至此处,都被飞泉所阻,有的被反冲而返,有的游至文水处,山民于此网鱼,多则可网到百来斤,少则十几斤不等。
北濑飞泉今化龙。莆田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6月组织全县干群于此化龙————在上游兴建东圳水库,1960年4月完工。其工程包括:
1、拦河坝,长367米,高58米后加到81米,顶宽8米,底宽354米,如一座巨大的铜墙铁壁,横亘在九华、天马两山峡谷之间,截断高山云雨,拦住自仙游九鲤湖奔流而下并汇合常太诸溪的流水,形成一个面积10平方公里、库容量2.8亿立方的人工大平湖;
2、拦河坝右侧的放水塔和输水隧洞工程以及全长180公里的干渠一条、支渠12条,灌溉着南洋和沿海50多万亩的农田;
3、拦河坝左侧的溢洪道设施;
4、拦河坝下游紧靠输水隧洞的一座三台机组发电63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这是一个具有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工程,为莆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圳水库建成后,北濑飞泉的面貌已改观,但其飞泉点,相传为仙人活动后留下的灶、鼎、桌、井、足桶、足布、面桶等的奇石,九龙潭等的遗迹依然横卧于水电站前约30米处的溪底内,仿佛展现出当年的景象。
莆田二十四景之湄屿潮音
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妈祖庙(又名天后宫)闻名海内外。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州岛妈祖庙,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岛上最高处耸立着妈祖像,宝相庄严,人说妈祖眼看台湾岛方向,日夜保佑着海上的渔民和航船。
庙后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迹”、“观澜”等古石刻,于此登上高台,鸟瞰全岛,远望可见舟辑相接,帆影点点,湄州湾犹如半满月,山环水抱,这里有着“天下第一湾”的九宝澜黄金沙滩、莲花湾沙滩,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海的气息。潮汐吞吐,海风清爽,你可以把关于海的所有遐想放飞湄州岛。
传说当地妇女因崇敬妈祖,连发型装扮也模仿,任时光流转,代代相传,当地不少渔妇梳的仍是“妈祖头”。旅途中,不时可见作此打扮的老太太:发髻高挽盘在头顶,斜插一根银簪子,脑后插后冠式样的银头饰,鬓旁两朵小红花,说不出的飒爽妩媚。
惠安县惠安女风采闻名遐迩。在离莆田约二小时车程的惠安东南崇武半岛,电影《惠安女》令此地的传统惠女服饰闻名全国。惠女穿着的衣裳别有风情:上着紧身斜襟衫,上衣短至肚脐;下着黑色宽腿裤,腰束银链、手带银镯,头用花巾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头戴圆形尖顶竹斗笠,别有一番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