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二十四景(4)

我自知

莆田二十四景之锦江春色

锦江春色,位于江口镇境内。

锦江,系江口的古称,上靠福清新厝,下连涵江,东南濒临兴化湾,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芦溪和蒜溪于境内纵横交汇,或灌溉,或运输、或养殖,然后注入兴化湾。三春时节,满溪碧涨,两岸桃红柳绿,娇艳欲滴;海上银波粼粼,轻舟点点,呈现出航运、捕捞的繁忙景象。

在溪海交接处,建有石桥,名曰江口桥,又名尚阳桥,与福清市相接,为省市交通要冲,是人来客往的必经之处,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称。这里有一片名曰九里洋的冲积平原,阡陌纵横,土地肥沃,庄稼连片,如绿色的地毯,广阔的海洋。其间,村居民舍星罗棋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站在锦江中学山岗上,眺望兴化湾,“九里洋”和囊山,有碧兰的海水,有淡黄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浪,有翠绿的松林。形成色彩相映的天然景观。

境内有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古老的南安陂,比木兰陂(1083年)早106年;陂长342米,比木兰陂219米,还长123米的宏伟古陂;还有建于1966年的东方红水库;有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重修的“迎仙寨”石刻,还有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题“锦江春色”四字,刻石于锦江中学左边石崖上,为“锦江春色”增添了诗情画意。在此环观“锦江春色”美不胜收,是莆田廿四景之一。

共有十个景观:

一、江桥夜月:萩芦溪入海处,现有连续三桥夜间桥灯与月光同辉相映,分外迷人;

二、古寨夕阳:锦中山岗上的“迎仙寨”,夕阳照映一片通红,秋芦溪口,已沉浸烟波中昏昏蒙蒙;

三、雨堤烟树:雨天站在江口桥上,东望江下海堤直奔东去,蒙蒙树影如烟;

四、瓜圃笙歌:前面村园林成片,六月暑天瓜棚下,清风爽爽,莆仙十音八乐,风飘田野;

五、渔舟撒网;兴化湾上,清明渔汛,盛产马鲛、力鱼全湾遍布绫网,争个好收成;

六、青山倒影;天晴风静浪平,船行兴化湾,回顾侨乡江口,青山倒影水中,格外好看;

七、春郊麦浪:春天的“九里洋”,绿油油的小麦正旺,春风一吹,麦浪滚滚;

八、远浦归船:黄昏,忙碌一天的船儿,满载喜悦欲扬航回归,点点航影,乘风追浪回归忙;

九、隔岸吹笙:经萩芦溪水滋润成长的两岸江口人,喜爱音乐,由于溪水的调谐,隔岸吹得更好听;

十、海市蜃楼:是十景中最少见的。那是一九四二年三月十日,在后郭小学体育场对面隔海处,映出三座远山和华丽的集市,村庄、房屋、人影、田园、林木、牛马……还有一道石拱雕栏的长桥,上复一座葫芦金顶的亭榭;桥头一座石塔,高耸入云;桥外波涛中,有似炮台和战舰的形影各一。夕阳将下,景象渐渺;黄昏之后,一切乌有。隔了一天下午,那片海上又重现这一幕奇观,只是时间较短,仅半小时而已。

入夜的江口,灯月交辉,相映媲美,恍若天上的都市。江口的美丽不亚于姑苏,于是人们便以杜甫名句“锦江春色逐人来”中的“锦江”,做江口的雅号,称江口春色为“锦江春色”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清代林舟聿有诗曰:“遥望锦江入画图,阑珊春色赛姑苏。野花浓艳游人醉,紫陌香泥润若酥。”

江口桥边有“舟痕石”遗迹,相传赵真人飞升后尝乘铁舸至此,舟痕尚留石上,郡人于此立“昭灵庙”祀之,其香火鼎盛。境内有规模宏伟,名闻闽中的东岳观以及香山寺等,为“锦江春色”锦上添花

莆田二十四景之夹漈草堂

在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莆田二十四景之宁海初日

在涵江区至荔城区黄石镇公路的中段,也就是两区的交界线上,正当木兰溪下游出海处,有一座横空飞架的大石桥,势如长虹,格外雄伟。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桥。

宁海桥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因所在的宁海渡,系溪海汇集之处,潮大流急,建桥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圮。第七次修建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历时15年始成。

莆田二十四景之宁海初日宁海桥为石梁式,仿泉州洛阳桥形制。全长225.7米,面宽5.8米,有船形墩14座,高10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 8.8米~11.8米,比福建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架设而成,每一块石梁上均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款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栏,望柱头立雕着姿态各异、线条简朴的石狮。桥的两端,立着高约3米、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 像各二,系明代雕造。此桥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建造质量很高,向为研究福建继承宋代传统建筑石桥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莆田二十四景之宁海初日每年端午节在桥上观日出,一丸红日,倒映桥下,万道金光直射,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前人有咏“宁海初日”诗云:“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长虹破晓烟。紫曜高悬初出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三千浪涌金光烁,十五门通彩色连。岂是烛龙含远照,羲和命驾浴甘泉。”

桥北岸的吉祥寺,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统二年 (1334),龟洋僧人越浦率众僧四处化缘,倡建此桥。建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轨之徒乘机窃取建材。为此,;越浦大师就在桥北创建吉祥寺,住持督造此桥。传说大师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书联:“人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字迹不灭。人感大师法力,纷纷捐资投劳,偷窃者不敢妄为。岁月悠悠,吉祥寺多次重修,但两石柱至今尚存,只是下联已看不见。站在离石柱5米多的地方,上联隶书似依稀可辨,只是“不富”两宇:较为模糊,“人吾门”三字即使站得远些也看得清。字呈灰白色,与石色略有不同,以手触摸却了无痕迹,可算一奇。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绮思酱
  • 趣闻 红衣一袭
  • 趣闻 鹏飞君
  • 趣闻 卓尚
  • 趣闻 征战情书
  • 趣闻 克平子
  • 趣闻 阳冰君
  • 趣闻 富贵酱
  • 趣闻 书桃
  • 趣闻 思柔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