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端午民俗民风

武斌郎

邵阳端午民俗民风

邵阳市隆回人多称“端阳”为“端午”,“端午”在隆回方言中与“躲五”谐音。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在古代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日端午又是“毒日”。相传这时节天气渐热,雨水丰沛,瘟疫易起,疾病滋生。人们把初五日看作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隆回乡间老话“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正因为如此,未满周岁的小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端午节,谓之“躲五”。古代无法解释一些生理现象,人们以为疾病是恶神魔鬼附着人体以后引起的,都希望这天能“化凶为吉”、“遇难呈祥”,于是各种“避邪除疾”的端午风俗应运而生。端午节起源于古楚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酒,挂香囊(香袋),禳灾异,来源于江南湿热气侯中辟邪驱恶的原始公共卫生防疫措施。

邵阳端午民俗民风

邵阳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除了龙舟竞渡,包粽子外,还有悬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洒蒜瓣子水,吃蒜瓣子,系香袋,系花花绳,挂钟馗像等。两千多年来,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隆回流传。隆回端午节民间习俗的来源,是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主题,但是,它也受到地方巫傩文化的影响,使地方的巫傩文化也渗透在这些习俗之中。

邵阳端午民俗民风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各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悬艾叶,挂菖蒲,这已成为隆回农村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端午节来临前,乡下农妇们便去采摘艾叶和菖蒲,采摘回来经过清洗。在五月初五小端午的早上,就挑着艾叶和菖蒲进县城或乡镇街上往各家各户送。因为悬艾叶挂青蒲是纪念屈原,因此不能用“买”字,同时也不能收对方的钱,不然,就会被看作是亵渎屈原的魂灵。收到他人送来的艾叶和菖蒲的人,主人也要回赠一些如粽子之类的礼品给送艾叶和菖蒲的人。这种古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据悉,家乡送艾叶和菖蒲的古风在改革开放和谐建小康的现在又有出现。

邵阳端午民俗民风

有关悬艾叶,挂菖蒲的传说有很多。宗懔《荆林岁时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气。也有人说,挂菖蒲于黄巢起义军有关;也有传说和汨罗屈原四十九座坟上插菖蒲剑有关。《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说:“五月初一至初五端阳节……家家于门前挂蒲艾,贴五雷天师符以禳不祥……又有于是日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以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在屋中,谓能驱邪”。这种悬艾叶,挂菖蒲,贴五雷天师符,挂钟馗像的风俗,和赧水、资水流域的梅山巫傩文化所提倡的“驱邪避疫”是源出一脉。从这里可以看出,邵阳隆回梅山巫傩文化对端午风俗的渗透和影响。

邵阳端午民俗民风

艾,又叫白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中医以艾入药,性温,味苦;功能是暖子宫,怯寒湿。将艾叶拧成绳晒干,点燃后可以驱蚊蝇。艾叶又为针炙材料。端午节时逢五月初夏,潮湿多雨,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叶于门前,由艾叶挥发的气味,可以驱除邪气,消去病毒。挂菖蒲也是同出这一道理。因为,菖蒲有香气,根茎可用做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可供药用,中医作健胃剂,外用可治牙痛,牙龈出血等。由于菖蒲外形如剑。因此,民间称菖蒲剑能降魔怯邪。故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避邪”的民谣。湖南岳阳汨罗有菖蒲剑割断挖屈原衣冠冢的传说。所以挂菖蒲不仅是与屈原有关,也和梅山巫傩文化中的避邪驱魔有关。民间还流传这么一首顺口溜:“五月五日午,屈公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从这首顺口溜中不难看出,被人民神化了的屈原和梅山地区的巫傩文化,一起被渗透在端午文化中,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它的存在。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武斌郎
  • 趣闻 艳鑫
  • 趣闻 映雁子
  • 趣闻 皓阳
  • 趣闻 巧雁子
  • 趣闻 赴情深
  • 趣闻 亚美氏
  • 趣闻 不弃
  • 趣闻 安顺酱
  • 趣闻 琇莹君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