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稻作文化

少年决恋i

张家界稻作文化

张家界九分山水半分地,地虽少,但适合种稻。据史书记载,张家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开垦土地种植稻谷。

鬼谷子在张家界修行,其名字就跟稻谷相关。传说鬼谷子母亲怀孕时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有一天,他母亲逃难在澧水上游河边一个破庙中,突然有一个男人说是其未婚夫,闯入她房中,送给她一粒金灿灿的南方稻谷,叫她吞服。醒来是一个梦。从此怀孕生下一男孩取名周虎,因梦见稻谷而孕,故起小名叫鬼谷子。大庸位于南方,正是发明和培植稻谷的地方。

“神农植五谷”的故事也发生在大庸,传说神农在大庸山上采集野生稻种,将稻谷种植技术传授给百姓。后来人们在大庸国故都观音山一带挖出碳化米。大庸人在长期种植稻谷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璀璨夺目的稻作文化。

张家界稻作文化

稻谷种植过程中的民俗

张家界古谚云:“小小一粒谷,累断农夫腰。”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搬在手中,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艰辛劳动。古谚说“穷人不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泡谷种。”阳春三月,老农将上年精心选好的谷种用水浸泡,待谷种发出芽来,就往田间撒,像撒的一行行诗句。秧苗长到6寸高,栽秧季节到了。张家界的田大多是山田,弯弯拐拐,极不规则,伺候一丘田,牛常累得直喘气。因为田太小,土又硬,叫“岩板田”,牛刚刚开始耕作,就到顶了,牛只得回过头来,偏偏老农放肆辱骂,牛死犟,与老农进行一场拉力战,农夫倒在田里,爬起来高举竹鞭,但舍不得打啊。遇到下雨天,就是到了半夜,老农也要牵着牛往山上跑,干什么?抢水犁田!把火把绑在牛角上,迎合着粗暴的吆喝声,完成一代农夫耕种稻谷的历史使命。

田料理好了,插秧季节到了。“打起火把夜插田”,张家界村村寨寨开始了伟大的栽秧活动。与栽秧相关的民俗也在田间成熟得像一碗糯米饭。武陵源有过早不吃炒米茶的说法。扯秧人先开了秧门,扯了一个大早的秧,吃早饭时,主人先上一碗汤圆,意味着栽秧时大家要像汤圆一样“沉到底”,把秧苗插到泥中,不能像水上放排,让秧苗浮蔸。永定人栽秧秧官多,有时一家栽秧有几个秧官。秧官是“公选”出来的,栽秧快又好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秧官。秧官是管理整个栽秧事项的专职官员。虽然任职期长则两三天,短则一两天,但他的位置不能替代。他得先吃盖面肉,再在田中驰骋,第一个被众多的好手们追得喊爹叫娘。这时,有趣有味的“栽秧赶仗”习俗冒出来,大家使出绝活,你追我赶,争当模范和先进。“想吃盖面肉?这是提高栽秧的劳动效益!”说起秧官的功劳,主人高兴得像一条脱缰的黄牯。

张家界稻作文化

栽秧季节,张家界村民集中劳力,日夜抢插,兴起“打转工”的劳动方式。“打转工”时,大家在一块劳动,相互帮工,集中使用劳动力,一丘丘山田慢慢变成一坡坡绿洲。主人出场了,是在最后一丘还没有插完的田中,他要成为众多栽秧手们攻击的对象。武器是牛屎、泥巴、秧果。主人也要用泥巴等还击,这场浪漫的战斗,在张家界叫“糊仓”,就是用泥巴作武器,朝主人家身上糊,糊得越厉害,主人越高兴,越代表主人家稻谷丰收。糊仓习俗,“糊”进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稻谷黄了,收割季节到了。过去用板斗。“口大无手脚,长有四只角,若要他移动,捉到耳朵拖。”“四四方方一座城,内藏黄巢外站人。中午时刻打一阵,夕阳西下才安宁。”这是板斗的字谜。板斗脱谷粒,费劲,还得扛着它到处南征北战。上世纪六十年代用上了打稻机,人们使劲踩,谷粒容易脱落,但依然整人。后来有了机械化,打谷就轻松了。张家界人有“整收割酒”习惯,在谷子刚黄时,请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一道过“尝新节”,吃新米饭,吃新鲜水果,吃杀猪菜,喝刚酿出的包谷酒,把收获稻谷的喜悦分享给大家。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少年决恋i
  • 趣闻 云泽酱
  • 趣闻 宏伯
  • 趣闻 酒OO鬼
  • 趣闻 慕笛安
  • 趣闻 飞掣
  • 趣闻 建设
  • 趣闻 森莉郎
  • 趣闻 偏爱他
  • 趣闻 青果学院帮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