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储巏的故事(3)
悦和桑
以故事说储巏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化二十三年(1487)时年三十一岁的储巏担任太仆寺卿,职司掌管皇帝用御马和全国的马政管理,在我国历史上,马在战争中扮演的第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用马来拖驾战车,马也是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一种动物,马以它的忠诚,勤恳和灵性,已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马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和帮助。最重要的是,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马曾是军事斗争中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给人类的历史打上了马的烙印。旧时皇帝和宫廷中的皇亲国戚以及文武大臣的交通工具也都是车和马,所以,国家专设马政管理操作和调度“马”事。
储巏在太仆寺少卿任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调度,发现重大问题能及时条陈皇帝,在他遗著《柴墟文集》向朝廷提出四条剔防马政弊病,健全马政管理的奏章:一议养京营战马,二议马政文册,三议处管马官吏,四议清场亩租银。所议条陈全被皇帝采纳诏行各地,形成了马政。
宋代产马地皆归辽、夏,中原畜马费,而气不高肃,地不宽旷,水草不丰,马不肥健。而明朝马政强行规定,泰州每年要向朝廷缴纳派养八百匹马的任务,储巏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摊派,这样的摊派是加重泰州经济负担,更何况泰州地区大部分是水田,泰州也没有使用马、牧马的习惯,泰州人不会养马,但要承担牧马粮草的征缴。那时,兴化附近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开辟马场基地,专植芦草,但养一匹马的土地可以养活二十五人。养马需要有牧场,泰州根本不能牧养马匹,怎么办呢?多年来泰州一直把朝廷派养的八百匹马放到安徽宣城寄养,这就需要更多的开销。本因重赋、劳役压得喘不过气的泰州人民又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储巏得知家乡苛税因马政,为此,他亲自上疏宪宗皇帝,直陈苏北泰州地区不具备养马及寄养安徽宣城八百匹马给泰州人民带来的负担,恳求皇上删除对泰州派养八百匹马文册。
由于他直谏说理明白透彻,言语中恳,采纳了他的恳请,下诏删除马政中泰州每年向国家捐纳八百匹马的任务。泰州老百姓承担百年来的经济摊派也从此结束了。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泰州地区遭受蝗虫灾害,眼见快要成熟的夏粮却被突然飞来的大批蝗虫啃得精光,消息传到户部左侍郎储巏那里,他心情万分焦急,没有了粮食老百姓怎么能生存?于是,他立即写信给时任泰州太守王克承,拜托太守:“设法毕力拯救,迩者圣明悯测,穷民免征折色粮价,免印孳生马驹,可谓薄征矣,乞恳申宪分方计口,蠲免各项征科,使饥民并得数月之费归,而获麦治田以须秋望乃善后之策……。”在信中充满对泰州人民的关爱。事后,储巏把泰州地区发生蝗虫的灾情条陈朝廷,得到武宗皇帝同意免征泰州当年夏、秋两地漕粮征收,储巏心系民生,对家乡惠益多多,泰州人民永远怀念他!
储巏的“神童”、“忠孝”、“廉政”、“荐贤”、“官德操守”、“刚直不阿”、“矜名重节”、“清介自守”、“嘉言善行”等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储巏后代于2007年成立储氏文化研究分会,会员遍布上海,安徽及江苏宜兴、无锡、苏州、常州、泰州等地,每年举办一次年会。2010年2月成立了储氏文化研究分会泰州分会,进一步搜集整理储巏的故事,组织宣讲储巏的故事,进校园,到社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附文:
明代名人泰州储巏年谱载:
储巏(1457年—1513年),字静夫,号柴墟,明泰州人。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冠盖过里者,咸乐睹其风采,遂有神童之称。少攻文辞,长而益进,宏中肆外,冠绝一时。成化癸卯、甲辰、联缀两元,文章魁多士,声誉著海内。尔后登仕途,偏历两京,累迁三品,居官勤利民之政,持己慎操修之行。
职司考功清吏,公正严明;督管粮储、马政、仓庾,兴废除弊,荐引贤才,唯恐不逮;避远非类,不恶而严。清介自守,松骨莲心,未尝有不肖者趋门干托,亲友亦无一假结者。刘瑾乱政,公卿趋炎附势者有如蝇集蚁聚,独矜名重节,不媚时俗,且愤然引疾乞休,直至刘瑾伏诛、余党受惩后,始复出。是以处涵池而不污,履盛满而不危,负高才美名而人不忌,立朝三十年,所至悉有政声。
生平与人寡合,然卓有内行。乐交贤士,余姚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为其后辈,往来学却俨若弟子,善于教人,出其门者多为科第相望。事亲至孝,母故,力营墓域,旦哭于冢,夜读书不辍并苦辞成室,守孝如制。继母差己一岁,而事之一如生母,尽子职不渝。抚从子洵(字平甫,号平野)如己子,亲授经学,并择师为教,终成进士。南京礼部尚书无锡邵宝(字国贤,世称二泉先生)尝与人云:“立身当以柴墟为法,方终不为恶人累。”其见推重如此,正德癸酉,病故南京吏部任所,临危仍以“国恩未报,亲养未终”为憾。讣闻于朝,赐祭与葬。
嘉靖癸末,赐谥“文懿”,崇祀扬州府及泰州乡贤,敕建专祠。储巏所遗世珍著作甚多,辑有《柴墟文集》十五卷》、《皇朝政要》二十卷、《奏疏》十卷、《七言杂字诗》及《驷野集》若干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