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端午节习俗 每年有3个“端午”
烟波的蓝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千百年来,关于屈原的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和神话在当地流传甚广。
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秭归,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秭归端午民俗经历先秦以后的形成阶段,汉末魏晋以后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后的认同兴盛阶段以及明清以后的传承和发展阶段。
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南宋陆游诗云:“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诗歌从侧面揭示了秭归独特的文化及表现形式。
端午节之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基本上都赶回娘家过节,这是当地一大特色习俗。在九畹溪村,很多人家贴起了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回到娘家的妇女们,在堂屋里和兄弟姐妹话家常、做家务,喜庆端午。
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是在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招魂。只见父老乡亲身穿祭服,在独具特色的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先烧纸再杀鸡,然后取血和酒,奠酒祭江、祭龙头。
礼毕,众人一起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龙舟开始游动。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粽子是我国端午节常见的食品,几乎各地都有。但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在秭归民俗展馆,正在包粽子的秭归人胡学英介绍说,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