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冬至
心深似海
古代对冬至节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朝把冬至称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隆重的节日。
古人写冬至的诗文不少,但真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不是很多。
其中佳者,当属杜甫的《小至》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小至》一诗,是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所以,诗写得畅意明快,冬寒之下洋溢着一种勃勃生机。其诗曰: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小至”,指的是冬至前一天,虽曰小至,实则写出的是冬至的风情,诗中传达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人认为,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由寒冷变暖和的转折时期,而冬至这一天,是阴气极盛,阳气始生之时,故谓之“阴穷而阳萌”。阳气生发,春天也就越来越近了。对应着这一点的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其中有两个文化要素,一是“添线”,二是“飞灰”。诗句中的“五纹”,是指五彩线,冬至之后,白天日渐其长,以刺绣活儿为主的中国古代妇女,其劳苦将增加。《岁时广记·添红线》有记载说:“冬至后,日添一线”,《唐杂录》也记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