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服饰文化

执初

客家人的服饰文化

梅县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古时衣着为汉唐服制遗风,比较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直至清未仍大体如此。兹分别略述如下:

衣服平时一船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此衫作礼服用,讲究的外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作客时才穿,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较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裤管(俗称“裤脚”)宽1尺8至2尺,一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如果裁去一截,就象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

旧时,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内衣,则一船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讲究穿着内衣、内裤是近代以后的事。

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布,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御寒之衣服则统称“寒衣”,一般有“夹袄”,(即双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袄”(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袄。下套穿棉制“马裤”,“马裤”样式古怪,只做两条“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联,无裤腰,穿时左右腿各穿一条,上边有一布条,将布带结扎在裤头上即可。

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泽多偏黑、蓝、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苎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小孩至三、四岁穿的衣服,多不用钮扣,只用布带扎紧,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一般要在六、七岁入学前,才制着##式衣服。

富豪之家则穿绫罗绸缎。明清二朝间,在梅州地方出产有“程乡茧”丝绸布,后来,由于四川天府绸布(俗称“府绸”)打进来,“程乡茧”便衰落了,至清未即已停产。近代以后,由于受西方机织布冲击,不但衣着用布逐渐改进、服式也随之改装。男装先多穿正襟、七钮、四代的“唐装”。接着就有“中山装”、“西装”;女装也逐渐由偏宽偏长改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时髦者穿“旗袍”(满族女装)。青年男女则多穿“夏威夷”式。近40年来,受国内外服饰的交流影响,客家人的衣着亦随“大流”,带有原来特色的东西虽多已不复存在,但仍各有偏重,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装;中青年妇女多穿正襟男式服;七、八十年代中青年则崇尚西装、时装、女的穿裙,还有穿“旗袍”者。

鞋、帽、裙、帕。旧时,客家人(尤其是农民)不甚讲究鞋帽等物,露头、赤足,照样干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过节或出门作客,则很注意衣着穿戴的完整。鞋,旧时,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而皮鞋则是近代以后才有的。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执初
  • 趣闻 夜慬凉
  • 趣闻 永寿君
  • 趣闻 千百度
  • 趣闻 悦辰
  • 趣闻 晨潍
  • 趣闻 哲圣君
  • 趣闻 树遥
  • 趣闻 初璃兮微
  • 趣闻 人来疯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