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服饰文化(3)
执初
裙,客家裙两种,一种是旧时妇女穿的,作为“衣着”的“百褶裙”,布质、很长(齐脚眼),后来越穿越短,只齐膝下,“五四”后定为“学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变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轻姑娘穿。衣裙还有一式“连衣裙”上衣、裙联在一起,背后开半襟,装钮扣。这种裙过去多为少年、儿童穿着,后来青年妇女也穿。这两种衣裙本是旧时流传的,因近几十年来几乎绝迹,一“翻新”,人们把它当作“时装”,就像穿“旗袍”当作“时装”一样。
另有一种裙,客家人叫“裙子”、“围裙”,是指“围身裙”。这种“裙子”是妇女用的,按各人胸围尺寸,用布制成。上端呈梯形,下边长方形。上钉一钮绊,扣在上衣头钮上,裙左右各钉上一条特制的“裙带”(带端有纱缨)扎在背上,把上身围紧。所以叫“围身裙”。裙边上用其他颜色的布缝一寸宽的边、配着衣服穿,甚好看。“围身裙”的作用有多种:一是装饰;二是可遮盖上衣,以免弄脏,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头帕”,包扎在头上,当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东西。过去,在客家地区,每个妇女都有一二条裙子。梅县西阳、白宫一带妇女的裙子特别讲究,一律用蓝布、镶白边,做工精致,当作头帕扎起时,就似一顶特制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两种,一种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称为“手帕”,这是每人都随身携带的,至今如此。另一种帕是指妇女用的“头巾”俗称“东头帕”(即包头布)。旧时,客家妇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较少,但兴宁、五华、龙川等地较年老的客家妇女仍然使用。这种“头帕”不像“裙子”,不钉带子,只用方形布一块包扎在头或只包结在发髻上。
首饰旧时妇女用物较讲究、多样,主要是头上饰物,古时妇女梳“高髻”、饰物一般有簪子、毛锸、耳扒,富家妇女还有簪花。一般妇女都戴耳环或耳塞、戴手镯。手镯有纽丝手镯、龙头手镯、蒜芎手镯,多银质,富裕人家有金质的,还有玉石手镯。戴戒指则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项链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时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银手镯、银脚镯,镯圈上串几个小响铃,便于循铃声而找到孩子。
随着妇女发式的改变,用首饰的逐渐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妇女由梳“高髻”改为梳“盘龙”(俗称“圆头”),梳妆简便多了,只把辫子纽起盘结在后脑,像龙盘起扎紧,插上一支“毛锸”就行了。其他饰物也就省去了。后来又改妆,妇女多剪短发,不必梳头,头饰就全免了。手镯、戒指也少人戴,但还要戴耳环或穿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