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服饰文化(6)
执初
帽饰
凉帽用细薄竹篾织成圆平面,中间留孔,戴在头上露出发鬓,用毛锸使帽稳定。帽缘用几块小幅布缝挂,多用疏纱罗布,以便通风。乡俗统称"凉帽"或"凉笠"。
《石窟一徽.礼俗》卷四说:蕉岭妇女"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日,名曰'凉笠'"。民国《潮州志?丛谈志?物部》引用《丰顺县志》说,丰顺、大埔等地"客俗妇女晴夏皆戴凉帽,皆用竹制。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折而下垂。既可周遮头面,而长夏操作,可以迎风障日,名曰凉帽。又曰苏公笠"。
据传,当年苏东坡被贬惠州,日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为使爱妾不受风吹日晒,特制"中开一空(孔)"的竹笠给她用。清人胡曦在《兴宁竹枝杂咏》的自注中说"在惠阳,见妇女多戴凉帽。劈竹丝,织圆帽,四垂葛布为檐,则谓坡老始造,曰苏公笠云。邑村妇亦戴凉帽,但无苏公之名。"所谓东坡帽的来历,梅州各地却没有这个说法。凉笠除用竹篾制成的外,还有以麦秆或漂白的棕叶精心编织而成的。其形状为圆形、平面、元顶,内径50厘米左右,中间直径10厘米左右留空,形像斗笠圈,内外围都用色布或花布镶边。
凉帽的帽檐(外圈)周边都缀有布(纱)帘,相传最初为黑色,以后改为蓝色,后来又增加了花色。各地制作有所不同。粤东、闽西,多缀以薄薄的色布,有的地方只"四围裹蓝布",有的地方用7条、9条或10条红绿色布,红绿相间,有的地方用红、黄、绿3种色布交错围起来,或用各种漂亮的花布缝制。未婚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人们一看就知道这姑娘是尚未有婆家的。
东江客家妇女的凉帽,则用一整条布折叠缀成布帘,多为黑色,也有蓝色、灰色。布帘的长度,以齐眼为限。由于这种凉笠特别能遮阳光,垂布随着身体的摆动飘舞摇摆,招来悠悠微风,凉爽宜人,所以客家人都习惯称它为"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