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的丧葬风俗(2)

杏花君

报庙、送盘缠

建国前,青岛地区特别是农村,人死之后从当天起到当地“土地庙”报庙三天,每天三次。即墨报庙称“送浆水”、“送盘缠”。要在早、中、晚饭之前连送三次,一般叫“报朝庙”、“报午庙”、“报晚庙”。

建国后,普遍实行丧葬改革,此俗已绝。

入殓成服

建国前,青岛地区均将死者装进棺材进行土葬。死者入棺,谓之“大殓”。“入殓”在死后的当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不等,通常是三日入殓成服。入殓前,死者的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净面。一般用棉球在脸盆中象征性地蘸一下,然后再在死者脸上虚晃几下,表示擦拭,同时对死者喊道:“给你净面啦!”净面之后,亲属要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此时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得不到老舅的首肯是不能入殓的。尸体装进棺材后,接着要钉棺盖。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子孙兴旺发达。钉钉子时,亲属一齐喊叫死者“躲钉”,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大殓告成。此后,每天三次烧纸哭祭,谓之“捻香”,直到出殡为止。富裕人家还要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

穿戴孝衣孝帽谓之“成服”,亦称“戴孝”。子女要披散头发,穿白衣孝服,孝服用的是极粗的生麻布。建国初期,除穿白布撒边裤,腰扎麻绳和鞋缀白布以外,其他已不再讲究。有些地方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应全白,孙子的鞋只前边用白布。50年代青岛市所辖各县先后实行火化,死者入殓前的习俗依旧,只是不用棺材,而是用汽车将遗体运往火化场。为死者戴孝时,城市和乡村渐以黑袖章取代孝服。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艳鑫
  • 趣闻 峻熙君
  • 趣闻 香灵
  • 趣闻 春柳桑
  • 趣闻 俊鹤酱
  • 趣闻 少年决恋i
  • 趣闻 继旺
  • 趣闻 运发氏
  • 趣闻 爱勇酱
  • 趣闻 顺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