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的南诏古街

洋泽

巍山的南诏古街

夕阳西下,一切都开始慢了下来。暑热散去,清幽的月光轻抚南诏古街的每一片瓦砾。走进古街的一瞬间,燥动的灵魂静如止水。

据史籍记载,巍山古城在唐宋时为宗教场所,元代段氏土总管筑土城据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稳固云南,选择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蒙化(今巍山)筑城。

巍山古城最早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周长4里多,城墙高2丈、厚2丈,砖石城墙,有垛头1277个、垛眼430个,有4座城门,门上建楼,东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远、北曰拱辰,城方如印。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驰道,城门外设吊桥,北门城楼有三层,外建小月城,城中心处建星拱楼为印柄,向四面延伸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游蒙化后在游记中写到:“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城中居庐亦甚盛……是反胜大理也。”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时任蒙化县长的宋嘉晋对古城改扩建,拆除月城,建小公园;拆除北城墙,建新东街、新西街;拓宽拱辰楼四周,由政府统一建盖一楼一底的铺面50余间,标价向社会出售。这样,围绕拱辰楼,形成了一条新的商业街——四方街。古城格局随之发生了变化:拱辰楼取代星拱楼,成为古城中心;城市中心向北移390米,与左氏土知府和日昇、月华二街联成一片。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形成了南门城楼、星拱楼、拱辰楼、文献楼(现群力门)的一条中轴线。

南诏古街就位于由南门城楼、星拱楼、拱辰楼、群力门串联而成的中轴线上,由月华街、日昇街、北街、南街四条街组成,近2000米长,是巍山古城中最长、最大、最为壮观的步行街。古街串联的各种建筑形态和生活形态,寄托了整座巍山古城的灵魂,寓意显赫一时。

南诏国从巍山发祥,历253年,传十三代,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即使是从当街作坊中伸挂出的一串串面条,也会让人误以为是原本就与古街浑然一体的风景。

南诏古街的起点——群力门旁辟有文献广场,寓意巍山有悠久的文化渊源。早在南诏时,百姓就习读汉书;明清以来,这里更是人才辈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元年(1736)封巍山为“文献名邦”,时任蒙化掌印同知孙必荣为此在北门外新建门楼一座,取名“文献楼”,将“文献名邦”四字镌刻为四块大匾,悬挂在楼南檐下。直至1951年6月15日,关蒙公路通车时方才拆除。为保留门面,用现代材料建一坊,称“群力门”。

1987年,云南省政府将巍山列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广场上立有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等单位设置的“茶马古道重镇蒙化”石碑。蒙化自唐始至民国时期,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茶马古道重镇,是南来北往马帮的集结地,是“三进三出”茶文化传播的中枢。

人家躲在深宅之中。高大的门楼突兀在天空下,大门都不上锁,随便走进谁家转一圈,都不会有人阻挡。

历史上的蒙化因地处要冲,南来北往,西进东出,商贾云集,南腔北调,人气很旺。不足万人的小城镇,商号林立,有大小马店20余家,多在北门外的日昇、月华两街,如“重兴店”“合义老店”“兴隆店”“茶升店”“百宝生”“唐记老客栈”“李记世生客栈”等,还有许多鸡毛店,数不胜数。

巍山的马帮在滇西也是首屈一指的。民国初,有200多个马帮、近万匹驮马;其中,回族的马帮和驮马占一半。有的村寨,马比人多;所以,有人说,巍山古城是马帮踏出来的城镇。

沿着古街自北向南走,就到了由蒙化同知朱统燧及郡绅于清光绪初年建造的育英社学,又称“北社学”。民国时期办小学,称“庆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仍办小学,称“群力小学”至今。现保存的大门为单檐歇山顶一高两低牌楼式建筑,设九踩斗拱,次间为七踩斗拱,错落有致,大方美观。现保存大门、过厅及部分厢房。在日昇街和月华街相接处的竹壁巷口,立有明代蒙化进士张烈文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的地官坊。坊用青石建造,单檐斗拱,三跨石坊。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洋泽
  • 趣闻 凝笑
  • 趣闻 2b青年
  • 趣闻 飞雨子
  • 趣闻 忘归
  • 趣闻 妞妞郎
  • 趣闻 爱景桑
  • 趣闻 厉苍凌
  • 趣闻 芷枫
  • 趣闻 飞航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