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城古镇
雅柔氏
慈城镇地处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离宁波市中心15公里。东与洪塘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鄞州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县城。被列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年糕之乡以及宁波市7个卫星城之一。
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鄮湖(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风姿。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是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为一县。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琯为首任县令。房县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登上慈城城北的浮碧山,当他眺望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董黯(汉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县名句章改为“慈溪”。而后人们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
尽管“慈城”的称谓出现在宋元文人的笔下,明清史志的记载,但官方还是把慈城称为“慈溪”、“县城”、“邑城”、“县治”。慈溪四乡百姓称慈城为“慈溪”、“城里”、“城里厢”。而外县人称慈城为“慈溪”、“慈溪县城”、“慈溪县治”“慈溪城”。到了民国时慈城曾分为孝东、孝西两镇,后合二为一,称之为“孝中镇”。
作为县治的慈城,是慈溪县的心脏。从公元738年至1954年,历经风雨1200多年。还产生了许多诸如“慈水”、“溪上”、“孝溪”、“孝水”、“三孝乡”等别称和俗称。
1954年的10月慈溪县治迁址三北浒山,作为原慈溪县城的慈城,改称为“慈溪镇”,后又改为“慈城镇”,一直使用至今。
慈城古县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古县衙、孔庙等古建筑为标志,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慈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历代共出进士519人,素有“天下第一进士城”之誉;到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古县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慈江。“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整个古城格局方正,纵横街巷平直规整,呈“井”字型交错,“一街一河双棋盘”备受专家赞赏,称之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
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
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
慈城古镇离宁波市中心不远,但却是个商业气息很淡的古镇,大概连当地人也很少来吧。古镇的景点间离得较远,你可以花上一天的时间慢慢闲逛。在这样淡如茶水的古镇里发发呆,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古镇保存较完整,环境优美,尤其孔庙古朴厚重,适合周末放松游玩。小镇很安静,又有特色,置身其中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