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虎俗

寒江雪

福建莆田虎俗

莆田习俗繁多,其中有一种特殊的习俗——虎俗,却少为人知。查此俗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俗例。

一、忌虎习俗。

此俗流行于山区一带。古时山区妇女,无论什么节日、就是当新娘子,在行婚礼时,也不穿红衣,只穿蓝衣,成为习俗。原因在于山区多虎。因红色醒目,容易被虎所发现,从而造成伤亡事故,所以穿蓝而不穿红。但为了表示喜庆,只在腰间,扎一条红带而已。据传,元时,兴化县治设在今新县镇,因当时不少妇女穿红衣而被虎所伤,后来才把县治迁来今天之城厢。据此分析,这种因怕虎引起的习俗,为莆地所独有。

二、敬虎习俗。

除上述“忌虎习俗”外,莆地更多的却是“敬虎习俗”。这种习俗表现还如下几个方面:

1、衣着上。如小儿周岁时,其家父母,要制作一种虎头形的鞋给小儿穿;缝一种虎头形的帽给小儿戴。据云,这样做,可以辟邪。

2、住居中。如一些大户人家、官宦世家常在厅堂之中,挂一幅“下山虎”的中堂,云可辟邪。

3、节令时。如端午节,莆地妇女,善用一些花色碎布(下脚料),缝制成一只只小布虎,于端午时节,让小孩挂于脖子上,云可辟邪。

4、荒地里。如一些靠近荒山野岭的人家,常在出入的要道旁,置一只石雕的石虎,用作辟邪。

5、墓埕前。如莆地一些望族、富户,常让其先祖的墓埕前,置一对石虎,作为辟邪。

虎,本是一种猛兽,不但会伤害其他动物,而且也会伤人。历史上,人被虎所伤的事,不乏其例。那么,人们怕虎,为何又会产生这么多敬虎之俗呢?这里有多种原因。

1、阳间观。从阳间说,虎为百兽之王,许多动物见而怕之,于是世人以为借虎的形威——虎娃、虎帽、布虎、石虎、虎像等,可以惊退其他动物,以此保护人们的安全。

2、阴间观。从阴间说,虎会吃“鬼”。《风俗通》载:“上古之时,有神荼虞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桃树下简阅百鬼,百鬼无理,忘与人祸,神荼与虞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后人……画虎于门,用以辟邪驱祟”。

从上面的两种观念说明:人们一面怕虎(虎会咬人)又迷信于虎(虎会食鬼),于是人们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怕虎而敬虎,并由此演出许多习俗。但随时代的变迁,人们又在“敬虎”的习俗中,衍生出“神虎”的习俗。所谓“神虎”,而是把“虎”当“神”来奉祀。莆地的这种“神虎”之俗,亦有多创:

1、在土地庙中,除奉有土地公外,还塑一只虎;

2、在山神庙中,除奉山神像时,也塑有一只虎;

3、在城隍庙中,除奉城隍老爷外,亦塑一只虎;

4、在东嶽观中,除奉东嶽帝君外,亦塑一只虎。

上面这些虎人们称之为“虎爷”。世人进香时,除给“神明”上香外,也得给“虎爷”进一支香。古时,人们若因纠纷,到某一“神明”前发誓时,就说:“此事若是我,将来就给虎咬死;若是你冤枉人家,你就给虎咬死”等等。当然,这时古时人的一种迷信思想,现在的人,自然不会去相信这一套。但是,古人为何会把一只害人的虎,当作能给人们解决祝福的“神”来看待呢?

1、出于文人的刻意喧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更早一些的“太平广记”、“山海经”等,载有许多虎会变人,具有法术、神力等文章,世人接受了这种意思,随着时间的延续,于是演出这种“神虎”之俗;

2、出于宗教上的神化影响。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以佛教说,十八罗汉中,就有一个“伏虎罗汉”。就莆田本地的高僧来说,就有伏虎祖师妙应。据传,妙应传道诵经时,一虎伏地听讲,今石室岩“伏虎岩”即是。后虎成了妙应的座骑(又传,妙应出门时骑虎,到了“虎停宫”时,就把虎拴在那里,今后塘“虎停宫”即是)。以道教而论,还有骑虎的赵公明等等。这些“虎”,都因宗教界的神秘宣扬,所以这些“虎”也就不同于现实中的虎,而变成一种具有神力,能给人祸福的“神虎”。至今,莆地许多神宫社庙中,不乏供奉这种“神虎”。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寒江雪
  • 趣闻 欺烟
  • 趣闻 艳春子
  • 趣闻 宛白
  • 趣闻 蒙雨
  • 趣闻 戊辰君
  • 趣闻 以烟桑
  • 趣闻 香灵
  • 趣闻 张豪
  • 趣闻 恬欣桑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