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春节(过年)习俗(7)
有人欢喜
浮梁拜年
浮梁旧俗拜年走亲,恭贺新禧,正月初一迎喜神后,吃完早茶,男丁便要聚集在一起,分房分股并按派别长幼排好队,去宗祠接本族族老拜年。这时,族老穿戴整齐,早已站在宗祠大门口等候大家的到来。走在拜年队伍前面的长者一到族老面前,立即跪倒在地,双手抱拳,对着族老三叩三拜,口中高呼:“接公公拜年,祝公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族老嘴上连说:“免礼,免礼!请起请起!新年愉快,添丁发财!”双手伸出,略略弯腰,将第一个拜年者搀扶起来。接着是后面的每一个男丁依次向族老跪拜,族老边搀扶他们起来,边教育着自己的一个个晚辈:“要学好,要孝敬父母,要走正路。”在族老面前,平时嘻嘻哈哈的顽童也表现得老老实实。祖宗定下的规矩十分严格,族老就是祖宗传承下来的代表,他的话就代表族规,任何人都必须记住。接族老拜年以后,大家回家吃中饭。吃完中饭,全村男丁又得集中到宗祠里给祖先拜年,向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礼,烧黄表锡箔神货,焚香礼拜,虔诚之至。正月初一,男人在接列祖列宗和族中管事的长辈拜年时,村中的新娘早茶后,也由本家女眷陪伴着挨家挨户拜年,行礼道万福。正月初二,是本村各家相互拜年的日子。如果是头年结婚的新郎,则应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做新客。
浮梁人过去拜年,男人所行的也是古老的作揖礼(即拱手礼)。作揖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交际礼仪之一,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作揖礼仪,行礼时不与对方接触,行止自如,也别有一番情趣。给族家和邻居拜年,形式比较简单,但又十分热闹。族家以及左邻右舍和街坊乡亲之间,到了别人家的大门口就高喊“拜年”,见面后彼此抱拳作揖,说几句“恭贺新禧”、“新年发财”、“一顺百顺”等吉利的祝福话,又转身赶往下一家,在街上无论遇见谁,也都要抱拳作揖、相互祝福,笑容满面的恭贺对方新年快乐。对于这样的礼俗,吴继煠先生曾写过一首《竹枝词》称赞道: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相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如果家长带着小孩子到邻居或亲友家拜年,主人都会高兴地把糖果、鞭炮塞进小孩的荷包里和怀抱中,有的还会给小孩包一个小红包,不让其空手而归,这种做法叫做“赐福”。而晚辈见了长辈,都会下跪行大礼,叩首长楫。对此,王式令所著的《梦竹斋诗草》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最妙袖中怀橘满,垒垒堕落画堂前。后来,还出现了团体拜年的形式,这种形式最早见于唐代。当时,诗人戴复古的《岁旦族党会拜》诗中,就描绘出了家族春节团拜的盛况: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古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同族五代同堂,二百多人欢聚在一起,既热烈又气派,其团结精神可嘉可贺!
浮梁农村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习俗:如果有人在年前闹意见积了怨,只要有一方大度一些,正月初二见面时作个揖,拜拜年,或到对方家中走动一下,抱抱拳,那么双方的积怨也就化作烟云,不再放在心上。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是浮梁人敦厚大度的一种象征。正月初三则为孝子给村内族家拜年之日。孝子经过年前的丧亲之痛,过年时自然多了一份其他族人所没有的忧伤。为了避讳,也为了感谢族人在其丧亲期间的各种帮助和慰藉,古俗专门给孝子安排了个拜年的时间。孝子拜年的形式比其他族人拜年的形式要复杂和庄重。孝子由家人陪同,走到族家大门前,并不进门,口中喊道给××拜年,并立即跪伏在地叩拜,眼中却早就有了泪水。主人见状,立即双手将他扶起,嘴里连说“免礼,免礼”,同时要讲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孝子从悲伤忧痛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精神,融入大家过年的欢乐之中,勇敢面对新年的生产和生活。
浮梁人到亲友家拜年,按古代风俗,应从初二日开始(但靠近乐平的一些地方是初一和初三拜年),内亲外戚依次走到,有的是当家人亲自出马,有的是当家人带着小孩一同前往,也有事忙或年纪大的,便派子女去走亲戚。拜年都要带一些礼物,有一包糖果两包烟的,也有一包糕点一包烟的,家庭境况较好和主要亲戚,也有用四色礼的,但绝对没有空手拜年的。拜年的人都会受到亲友的欢迎和热情款待,还会给未成年的小孩子包一个红纸包,表示新年的祝福。
后来,又有人感到互相登门拜年太耗费时间,便用名帖相互投贺。这种名帖又叫“拜年帖”,最早是用木片,后来一般用笺纸做成,约2寸宽、3寸长,上书本人姓名、住址、官衔,还要写几句贺词。拜年帖作为贺新年的礼物,通常要亲笔手书,表示敬重和礼貌。有了贺年帖,省去了一些人奔波寒暄之劳。派人送帖称为“飞帖”。有钱的人家把贺年帖放到小匣中送去,故又叫“拜匣”。明代文学家文征明《元日书事效刘村》诗中记录了古代拜年用这种“飞帖”的礼俗: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疏。时至现在,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些亲友平日没有时间相聚,趁年节闲暇走动拜年,也是亲情友情的需要。因此,保留和提倡过年拜年的礼俗,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健康有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