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的春节习俗
灵溪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在郴州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祭灶,又叫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相传,玉帝派灶王爷到人间稽察善恶,农历腊月廿四,灶王爷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龛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子,秉烛焚香,虔诚祷告,以求来年人丁康泰,万事吉利。过了这天,春节的喜庆气氛日渐浓厚,家家户户几乎全力以赴投入购置年货、杀猪宰羊等过年的准备了。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县人叫“对子”,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了许多构思奇异的光彩,深受群众喜爱。门神,多为钟馗、尉迟恭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似鲜艳夺目的繁花,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除夕之夜,祭过祖宗后,阖家吃“团圆饭”。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之俗,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叙旧话新,其乐融融。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
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大街小巷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屑铺天盖地,谓之满堂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响炮,祭过天地祖宗,吃过早饭,就去本村族内人家拜年。遇尊长或平辈无论老少,相见辄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顺意”之类吉语,入门则口称“拜年”!旧时稍贫户之子女,则三五成群,挨户排门而入,齐声道:
发财发到底,讨点新年米;
新年发了财,银子遍地来。
主人会分送米或包谷一调羹,此谓放大吉利。至初二日,开始走村出户拜年。一般先到岳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共饮美酒,以庆新岁。晚辈跟长辈拜年,须放鞭炮,正月里只有男的出门拜年,妇女忌讳走亲拜年,嫁出去的女儿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则,就被人讥讽为“好吃女”。据说,如果新年回娘家还会吃穷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园侍奉各方来客。二月,才会有女流之辈回娘家给父母亲戚拜年。
正月里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舞龙灯耍狮子了。龙灯狮子所到之处,观者如山,万人空巷,气氛热烈,其风至十五日止。
春节也有它的忌讳,人们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兆头,而希望好预兆的心理愈强,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债者纷至沓来,到了正月里不过十五,就不能讨债了。据说,岁首讨债,财运不佳,终年受穷。初三日内禁用剪刀,说是用了剪刀,就会鼠患成灾,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门宜常开,虽寒风刺骨,亦不可闭户,以招财进宝,大吉大利。正月里要忌口,不吉利的话不能讲,如不慎打烂碗盘,不可说“打烂”,宜曰“打发打发”。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纸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还在墙上贴上用纸写上的字条“小子之言,百无禁忌”,以示偶尔有小孩讲了不吉利的话也不算数。老人们说,此举可逢凶化吉。这些避忌,看来可笑,好在只有几天,人人也尽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希望,但不可否认地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为今人所效法。
春节万象更新,人们不仅要清理居室、美化环境,更讲究“吃”法,春节的宴筵,十分铺张,席上佳肴,尤以油炸烂肉最具地方特色。将猪肉煮熟,涂上沙糖、酱油等和成的调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黄,叫“过年肉”,色香味俱佳,挂到通风处可久置不变质。食用时,切成寸方块状,佐以生姜、红辣椒等调料,闷烂后上席,酥软喷香。年节自酿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飘香春意浓,家家扶得醉人归。糯米糍耙,也是家家必备。将糯米用清水浸泡,用甑子蒸熟,置于石臼舂烂,捏成碗口大小的糍粑,是年节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礼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