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6)
乐容
1925年大革命时期,海陆丰的戏曲艺人,在彭湃同志领导下,于同年10月成立了“梨园工会”。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代表大会,还通过“关于改良戏剧”的决议草案。彭湃同志自己也喜爱唱西秦曲,有时还亲自拉弦,进行宣传鼓动。大革命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占领潮汕,加上1943年大饥荒,农村破产,民不聊生,艺人流离失所,剧种濒于灭亡。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粤剧和潮剧兴盛,演出日新,使西秦戏在营业上受到很大的威胁,他们由于没有编剧人员和生活上的贫困,不可能上演新戏和在服装布景上标新立异,难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因之在改革上走了另一条道路。这就是:一方面在原有提纲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使提纲戏的剧目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其梆簧声腔基本与粤剧一样,所以,在惠阳一些粤语地区演出,有的剧目索性改成粤剧演出,或在某些剧目中间唱几段粤曲,也曾与粤剧一些过山班同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才改变这种情况,恢复原来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整理了70多个长短传统剧目;60年代,还改编和创作了一些现代戏上演,受到群众欢迎。
1959年,上级文教主管部门帮助西秦剧团派出一批青年演员,到陕西秦腔剧团学习了半年,并搬演了秦腔《赵氏孤儿》、《游西湖》等剧,大大提高了演出水平,面貌焕然一新。
1969年,西秦戏班被解散。打倒“四人帮”后,才得到恢复。
西秦戏主要流行于海丰、陆丰、惠阳等县。
1840年以后,西秦戏有较大的发展,达三十多班,演出地区除闽、潮、海、陆、惠、穗、港等地而外,还出洋演出。1902年以前,西秦戏的顺泰源班就到过南洋一些地方演出;1903年到1906年,双福和班、赛丰班和庆春台班,也先后到过新加坡、印尼等地演出,一直到1915后才散班回国。
西秦戏的剧目,分文戏(也叫曲戏)、武戏(提纲戏)两大类,共一千多个。文戏长短剧目四百多个;武戏剧目七百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