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跳禾楼

守侯

台山市跳禾楼

台山市跳禾楼

2007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布区域

台山市台城、四九、斗山、三八、三合等地。

历史渊源

台山,是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一个县级市。她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更有勤奋、勇敢、智慧、坚毅的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祖先在中原文化的哺育下,在这块土地上开拓与创造,生生不息,使原来荒芜之地,成为人众物阜,文化发达,人才鼎盛之乡。

台山历史悠久。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南尽北户”,5年后始设桂林、象、南海三个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今台山境地属南海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今台山境地属广州府新会县。时至弘治一十二年(1499年),从新会县划分出7个都立新宁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因湖南、广西等县皆有县名“新宁”,为避免混淆,新宁县改名为台山县。199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立市,改名为台山市。

追溯台山祖先的由来,过去人们常从宋朝咸淳年间“胡妃之娲”说起,说是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实际上,这仅仅是台山人祖先的一部分。台山的开辟史,可以回顾到更遥远的年代。

广东省文物工作队,从1957年4月到1982年11月,先后在台山深井、广海、赤溪等地,仅从沿海地表浅层,发现了大批人类生存的文物。由此可见,远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台山境地已有人类活动。他们栖息于山岗、海边、河岸,以石 、石凿、石网坠等为生产工具,以夹砂粗陶器为生活用具和装饰物,在这个海滨地区繁衍生息。

台山人的祖先在历史进程中,将中原文化、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精神文化信仰成为多元化,逐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岁时节令习俗的样式。

基本内容

跳禾楼,是台山市历史上较为普遍的、在中秋期间同时开展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的活动。台山的农田全部种植水稻,台山人将稻草叫做“禾草”,跳禾楼便是在用“禾草”组扎成的楼牌前群体起舞的简称。各地大体上在农闲期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六日晚上举行,个别地方只在十六晚上活动一天。

跳禾楼一般在人口较多的自然村举行。是日在村中选定一个开阔地搭起牌楼,牌楼前设主坛。主坛摆放斋菜、白米及用糯米糍叠成一座小禾楼等祭品,插上红黄蓝白黑五支令旗。中间香炉点上蜡烛仙香。高贴“驱邪出外,引福归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祈福横批、对联。

每当入夜,全村男女老幼齐集祭坛周围(外村村民也多来一旁围观),在八音班奏乐声中,主祭师身穿法袍,手握道具,带领四个童男童女,在祭坛祈祷,以求村人健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旺相……开头几天,由主祭师与村民对歌,有祈求丰年的禾楼歌,有一唱一和的打字歌,有诙谐逗趣的卖鸡调,输者以饮酒作罚。最后一天,是体现跳禾楼活动的本意,村人捧着簸箕围在四边,主祭师高举木剑,一边唱着歌谣,一边向天抛撒稻谷,村人随之跳动,高托着簸箕抢接谷粒(按传统说法,谁家接的谷粒多,他家当年就多福,他家当年也收成多),场面十分热闹活跃。

代表性传承人

1、历史悠久:从明朝至建国初期已有500多年历史,有着深远的农耕文化习俗的内涵。

2、普及面广:常以一条村庄为活动点,吸引四乡群众参加。除去祈神求福一面,便是大型的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