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童子戏
凌霜桑
童子戏起源于唐朝,出自“傩戏”(傩戏分为四大类:民间傩、宫延傩、军傩和寺院傩),童子戏属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自沭阳传入泗阳,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童子戏唱腔古怪、悠扬动听,如“怪味豆”般别有一番风味,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般多为人家酬神(俗称“烧猪”,旧时生病祷神“允的”)而演唱。它保存了古代“打七”、“了愿”的民间习俗,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丧葬和巫文化风俗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戏剧起源与发展史难得的活教材。
在古时宗教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叫做“傩”,举行时,伴着行走的有节奏舞蹈,就是傩舞,以后这种傩仪和傩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新的表演方式,并加入故事内容,便形成了以驱邪逐鬼为目的的傩戏。
唐朝时,童子戏用以“开坛驱鬼”,记载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欲设计加害于他,于是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祟,要张天师捉鬼。张天师便将五兄弟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便贴出皇榜招贤驱鬼,引来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在此铺设坛场,开坛了愿,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宦官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
童子戏的剧目多为生活小戏和公案戏,比较丰富。演员均为男性,也分角色演唱。其伴奏先为狗皮鼓,后加入二胡、三弦,唱腔粗犷而单调,含有牛歌、夯歌成份,乡土气息浓厚,高亢激昂,口语化强。演唱的剧目主要有《目莲救母》、《二十四孝》等,多为因果报应等迷信色彩极浓的内容。童子戏的艺人除具备戏曲表演基本功外,还必须具有剪纸、扎花、绘画、书法、雕塑等技艺,因为在铺坛祭祀仪式中,第一个项目就是剪纸做幡。因此,童子戏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童子戏有两个支派,即水童子和旱童子。水童子艺人主要依靠船只作为交通工具,奔赴各墩埠演唱,或以船头为台演出。旱童子艺人则是走村串户进行演唱活动。
童子戏因长期依附于神巫迷信活动,缺乏独立性,故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剧种。特别是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推进,封建迷信活动被社会文明所排斥和扼制,童子戏也就自然呈现出萎缩和濒临失传的厄运。目前,童子戏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信,通过搜集、整理、挖掘童子戏的历史剧目,对传承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文化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