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龙门江厦谭氏文武进士(2)
文耀
人物
武进士谭纶邦台湾“剿匪”
明清两代,是江厦谭氏最为兴旺的时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有谭屿、谭丛菊、谭纶邦、谭绥猷、谭冠英、谭锡光等人。
活跃于明代中期的谭屿,“慈祥坦易,轻财好施,乡里钦之”,龙门知县管廷节嘉奖谭屿的善行,旌以冠带。而“隐居独善”的谭丛菊,一丘一壑吟咏自如,谭丛菊的“砥砺名节,家教严谨”,使得“乡人皆化于善”,让谭氏族人跻身书香门第之列。
在先人的践行下,江厦谭氏为善好学的家风蔚然成风,涌现出更为出色的人物,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龙门历史上,惟一一个武进士谭纶邦和最后一个进士谭冠英,都来自江厦。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谭纶邦,身材修伟,膂力过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式第六名,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式十二名、殿式二甲,成为武进士。在民间记忆里,谭纶邦有“魁星踢斗”的传说,简单来说就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手绝活,因而高中武进士。谭纶邦随后授福建督标右营守备。清乾隆四十七年署长福营都司护理、福宁镇游击,五十年升兴化协都司,代理兴化协副将。
时台湾林爽文起义,谭纶邦找到了用武之地,从福建渡过海峡到台湾,协助乾隆宠臣福康安围剿起义队伍。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载,“时台湾贼匪猖獗,伦邦领兵五百往剿。驻春牛埔,与贼遇,捕斩百余,至沙冈,杀贼数十,至南坛又杀贼数十。行次南路东港,是夜贼败走,复追之,又杀百余人。”
台湾之役,谭纶邦身先士卒,五战皆捷,军威大振,他后“以功擢汀州镇中军游击”。时值军政考核,谭纶邦获得第一,拟提升为参将,但被上司阻挠,谭纶邦“不屑干进”,以生母年老、弃官归田,直至去世。
谭冠英名列翰林掌修国史
与谭纶邦不同,谭冠英则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好善乐施。
谭冠英尤其重视教育,清咸丰四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龙门县城,占领县城一个多月后撤出,此后,学风有衰退之势。谭冠英捐献义田二十余亩,充义学经费,又送义田八亩五分恢复宣讲,教化乡民。谭冠英为乡里树立了良好风尚,颇得乡人崇敬。
清光绪四年(1878),龙门饥荒,谭冠英首捐数百金,倡办平粜,又与其他乡贤共出三千余金,修建白沙水桥,复又置换田地十三亩,设立白沙水渡,又置田四十八亩六分,作修路之用。
清光绪十一年(1885)谭冠英赐副贡,十九年(1893)恩科赐举人,与龙门名士刘士骥同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朝廷赐谭冠英 “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掌修国史。
在古代,名列翰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龙门才子李寿田有《贺谭冠英钦赐翰林联》,将谭冠英早年在白沙河两岸修桥铺路等善举称为“白沙韵事”,然后用宋代梁灏80岁才考得状元来比喻谭冠英大器晚成。谭冠英最后年九十三卒,算是高寿。
谭冠英之子谭锡光,诸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副贡,曾任阳山县训导,有乃父之风。谭锡光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倡建兴贤书院,经理财务,丝毫不苟。
清嘉庆年间岁贡、江厦人谭绥猷,在高明训导任上去世,生前,龙门知县重视他,聘请他为星冈书院主讲教师。谭锡光创建的兴贤书院是龙门星冈书院在晚清没落后一民间书院,可谓科举时代最后的光辉岁月。
进入民国新时代,江厦谭氏对文教的重视程度与慷慨热情,也未曾熄灭。民国十二年(1923),创办龙门西南学堂的谭伯衡,捐献400两白银筹建一所小学,并拨田租谷每年七百斤用于学校经费。为纪念谭伯衡善举,该学校命名为“私立伯衡小学”。“私立伯衡小学”开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并入龙城一小,服务乡里近30载,延续了江厦人造福桑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