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张钫故居
清懿
河南遗存的明清宅院比较多,尤其在豫中一带更为集中。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注重对古宅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政要臣贾在此地的发展基础雄厚,张钫故居就是很有代表性一个。
张钫故居是一座历史较长且具有典型北方传统特点的民宅,当地百姓叫它“张公馆”,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铁门村,距古城洛阳市区仅40余千米。这座大院是著名的中原儒将张钫(字伯英)的宅第,由其父张子温始建于清末年间,后经不断扩建、增修,成为现在占地4200平方米,全封闭的建筑群。整个院落历经世代沧桑,大部分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经整修现已成为河南省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新星。
当走进大院的正门,透过一扇扇大门,可以看到院子分三进,每进又成独立小院。各院有正房厢房,正房建于台基之上,高于厢房,层层递进依势而建,东区有砖券窑洞、女儿楼西区有书房、轿房、灶房。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斗拱飞檐,砖雕石刻,图案丰富,工艺精湛。从那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展示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使来者看后无不赏心悦目、品味无穷,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那高大宏伟的院墙,丝丝相连的廊庑,既保证了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充分体现了我国清末民初豫西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因而被专家学者称赞为“洛阳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张钫宅院的辉煌,不仅仅在于建筑上的恢宏和精美,更由于其艰苦创业、严谨治家的精神和崇尚忠孝、笃守信义的理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张钫的祖父张逢源,出身普通农民,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后逃荒至铁门,勤劳持家,渐购地置房,后经几代人努力经营,张家成当地名门望户,从张公馆”的起家、发展,到壮大,其治家之道,更为引人深思。
“张公馆笃礼尚孝、诚信重义,不搞欺压哄骗,严格治院,严谨治家,不仅使家业兴旺、,而且赢得了同僚朋友的信任、帮工守卫的敬佩和村民百姓的赞誉。张钫故居的高墙深宅已静静地躺在这块土地上渡过了100余年的时光,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光阴逝去,保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座浩大的民宅建筑,蕴含在大院深处的,更有那以“诚待人敦厚和衷”的儒家思想。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去探求、去发掘、去继承、去弘扬。
张钫(1886~1966年),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父亲张清和是清光绪年间的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鹿州州判。张钫从小随父至陕,先后在陆军小学、中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陕任新军炮营排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张钫与张凤翔、张云山、钱鼎等领导陕西同盟会,响应武昌革命,组织和发动陕西起义。11月初,张钫任秦陇豫复汉军东征军大都督,三战潼关,保卫了西安,推动了河南革命形势发展,减轻了清军对武昌起义军的军事压力。
民国建立后,张钫任陕军第二师(由原东征军整编)师长,驻扎潼关。民国元年(1912年)6月,张钫和杨勉斋为参加东征军的豫西民军编为“镇嵩军”一事,先后到北京、开封,面见袁世凯和河南督军张镇芳进行交涉,终获允准。“镇嵩军”由刘镇华统领,回驻豫西,维持地方治安。民国6年(1917年)7月“张勋复辟”,张任陕西讨逆军司令;民国7年(1918年)5月,张钫在陕组织靖国军,任副总司令。其间,组织《历代军事诗选》。民国10年(1921年)因父病故,回乡守制。三年间,创办铁门镇小学,资助成立续修志局、集股开办观音堂煤矿。民国17年(1928年)9月,张钫任河南省建设厅长,其间,主持植树造林、修建公路,颇有成绩。民国19年(1930年)5月,任河南省代理主席,7月兼任二十路军总指挥。10月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其间,民国31年(1932年),奉命参加对鄂豫皖红军的“围剿”。
民国22年(1933年)张钫率部驻洛阳西工。他大力收集墓志,在故乡“友石山庄”营建金石陈列室。四年中,收集唐代及其他时期墓志1000余件,置于陈列室内,取名“千唐志斋”。同年,率部转驻江西、苏州、河南、陕西等地“围剿”红军。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授予四星上将。
1949年10月,在重庆被蒋介石任命为豫陕鄂边区缓靖主任;12月张钫在成都串联二军、十五军,连同本部6万余人,通电起义。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接见,并迁住北京。1954年被选为全国政协一届委员。1986年5月病故,终年80岁。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1966年6月,由其子女在新安县政府的协助下,将骨灰归葬铁门“千唐志斋”故园。终前嘱托家人将“千唐志斋”献给国家。“千唐志斋”成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张钫酷爱书法,先宗法《郑文碑》、《九成宫醴泉铭》和《龙门廿品等》;次又潜心研究赵子昂的《三门记》、《胆巴碑》和王铎的《拟山园》碑帖;继而研习颜真卿的《勤礼碑》和《-姑仙坛记》等贴,逐渐形成了字体秀润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张钫力求上进,访名师指教,博采众长,写成了笔力雄厚、骨肉兼备的“欧赵合璧”书体。其遗作甚多,像“人民体育场”和“洛阳桥”等榜大字可见一斑。1985年洛阳市举办了张钫的书法遗作展览,共收作品70余幅,真、隶、篆俱备,青、中、老三期作品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