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4)

温柔虐

25、坟墓埋法

埋的“向口”是埋葬中的一件大事,常言道:“把爹娘送到南北坑里”就算当儿子的尽完了孝心。“南北坑”是指“坟墓坑”,正南正北的“墓坑”是没有的,多少都要有点斜度,这种斜度叫“向口”。不论过去现在,一般埋葬方法由南迤东或“东南向口”的较多,叫“正向”;但为了“赶风”也有“埋向南迤西”或“西南”的,叫“偏西”;还有极少数埋成“东北向”或“西北向”叫“倒向、寒向”等。主墓确定以后,子孙们入老茔都要照样子埋葬。

凡是老茔地,一定要按照老茔的“向口”,不论埋在老茔的左侧或右侧,新老坟的距离为五尺。向前错出的标准是:新棺头要搭在老棺材尾,这叫“首尾相连”;翁不见媳,雁行排列,闪开神路,只有祖坟可用夹棺葬(所谓夹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两边),其子孙只能用排棺葬(所谓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内,妻全居外),因为俗语谓:“夹棺葬,人不旺。”;一个墓坑的“夫妻坟”,若先死了一个,挖墓坑时,要见老棺材为准;下葬放新棺材时,两棺材头要齐;两棺的距离是:材头之间为一竖脚﹙三、四寸﹚,材尾之间为一横脚﹙七、八寸﹚;家族墓格局主要有大昭穆(携子抱孙)和小昭穆(偕妻抱子)两种形式。

本地“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26、发丧

《清·通礼》“役人举柩就载,设奠柩前,如祖奠礼,奉魂帛就灵车,置主椟于后,乃发引。”“发引,曰,柩车启行也。”按《吾学录》:“挽柩车之索谓之引,古亦谓之拂,今以整匹的布为之,系于杠之两端,前属于,柩行,引布前导,故称‘发引’。”后来将棺灵置丧架上,上覆纸罩,横杠前后系有粗苘索,以代白布,重孝子牵引慢行,其余亲属也挽苘前进,又称“执拂”,俗称“发丧”。

发丧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点钟,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或八人抬的“仪杠”上,出丧前(把棺材抬出房门),死者的儿媳、女儿等要在灵前烧化纸钱。边里重孝子、族家还要到灵棚下祭拜,然后恳(请的意思、边里叫恳)护丧(抬棺材)的客护丧(即把棺材抬到门外大路上);边外直接请帮忙的人出丧。

发丧要看日子,边里发丧有长三天、短三天之说。长三天,即死者从死亡当天起至发丧当天止,时间多于72小时,少于96小时,为长三天。原因是男躲二、五、八,女身躲三、六、九;意思是死者若为男性,发丧的日子不能是农历初二、初五、初八或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若死者为女性,则应避开含有三、六、九的日子,因为躲避这样的忌日,发丧日期可多一天,谓之长三天。短三天,即从死亡当天算起,半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也算一天,即不到三整天,谓之短三天。边外视寄埋和出殡两种形式,少的三天,多的十余天,但也要请人看吉日吉时。

27、重丧日

《阴宅秘旨》曰,“重丧有人死,双棺立堂前”。也就是说,人在“重丧日”那天死了,那么这死人的家人必在一年之内又死一个,此为“重丧”也。

“重丧日”确定方法如下:

正庚连七甲,二辛八乙当,

五丁十一癸,四丙十壬方,

三九逢戊日,六腊己重丧。

也就是说,正月庚日、七月甲日、二月辛日、八月乙日、四月丙日、十月壬日、五月丁日、十一月癸日、三月戊日、九月戊日、六月己日、腊月己日都是“重丧日”。

下葬日期,有的是单日死双日埋,有的是双日死单日埋,有的是统一单日埋,这些都是按照农历来的,讲究‘丧不成双’,在“重丧日”出殡和下葬先人尸骨同样犯“重丧”。

杨公忌日:又称为“杨公十三忌”,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百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

从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传不等闲。

无事游宕之社稷,李颜入宅丧三郎。

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当。

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到二十三。

月忌就是每个月中固定的禁忌日,即每个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这三天。

28、摔牢盆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后,棺前置“牢盆”,重孝子及近亲属手持哀杖跪于案前,长子孙手持影魂幡,跪于父亲之后,大老执高喊“前后平起——”,众人抬起棺材,长子摔牢盆,然后棺材原地落下,重摆香案,开始路祭,首先是长子带领全家路祭,此后各路亲友按序路祭。

牢盆在该发丧的时候由长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长子已先去世,则由长孙摔,俗谓“小儿不赶长子孙”,因谁摔牢盆便意味着谁最有继承权,故本地乡民十分看重此仪式,如不合乎规矩风俗,这个牢盆是难摔的。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块横砖上面,为何要用砖呢?据说可以避邪镇宅。把砖捡回来,放在大门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如果是年高、福寿双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捡回摔盆用的砖,称为“借寿砖”,意为借用死者的福寿。还有的说,用这块砖给小男孩压书,孩子将来一定是“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女孩压活(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定会心灵手巧。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带不去,在阴间是要受穷挨饿的,牢盆摔得越碎,乡民就认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万不能抬起来再摔第二次,要由大老执用脚踩碎,如果趁无人注意时捡拾碎片渣子垫在自家的床脚,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摔牢盆的传说有三:

1、人生在世,谁能无过,亏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别人不知道,那阎王爷可最清楚,死后到阴间要受酷刑。儿孙为了给老人赎罪,便置盆为牢,事先囚禁,多送纸钱酒菜,等盆碎开,阎王一看,牢已蹲过了,又有诸多钱财酒菜享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狱之苦。

2、人生在世,谁能不困扰于名缰利索,长此以往,便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于牢狱之中。只有在死后,儿孙为其置一瓦盆,征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于是在死者入土为安之时,由其长子把这牢狱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灵魂彻底解放!

3、据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丧家儿要准备有眼儿瓦盆,有眼儿的瓦盆可将迷魂汤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

等长子摔碎牢盆后,此时进行“路祭”,仍用旧礼并配以哀乐,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长子带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缘关系和关系好的亲友分别行礼。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长子长孙应在棺前打幡带路,棺材后,紧跟女儿、儿媳、侄媳等亲属。众丧属随着喇叭声恸哭。抬棺材的仪杠在路上是不允许着地的,俗认为着地不吉,同时孝子频频回跪朝棺材磕头,感谢大家帮忙。

29、布棺

至坟地,按方向置棺土圹内。如夫妻一方先去世,还要在两个棺材间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桥,谓之“仙人桥”,寓意着夫妻阴间相会之意。如果娶了两个妻子,两妻均去世,则葬棺的顺序按“排棺葬”,嫡妻在前,庶妻在后,统一葬在男性的右侧;夹棺葬,就是男性葬在中间,妻子分葬在两侧。排棺葬也有不按先后顺序或按先后顺序在棺材放置时前一点、后一点的情况;夹棺葬一般先结婚的在左侧,后结婚的在右侧。

棺材入坑后,要摆正,调好走向。死者为男,要先请死者姥娘家人察看,如有不满,再行调整,随后孝子再察看并认可;死者为女,要请死者娘家人先看看。

没有异议后,将“蜜蜂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里,长子(或长儿媳)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着,大声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余粮!”然后用"刷帚"从棺材前头往后一扫,棺材上剩余少数,大量的五谷均被"刷帚"扫落在簸箕里。无论多少,只能刷一次,要干净利落,不可犹豫缓慢。这样的葬仪其中隐藏妙义:“五谷”者取其音乃“无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着死者遗留给子孙的福泽越多。五谷杂粮回到家后,做饼子给死者的长子吃,表达了乡亲祈愿亲人灵魂保佑后代的愿望。

30、祭典

此时,边里有祭典的风俗,族家、姥娘家人等逐一祭典,如果立碑,这时还要祭碑。祭毕,众人准备封土。丰县、边里不用大红公鸡滴血;边外则用一只大红公鸡,铲去头,让鸡血围坟坑洒三圈。

大老执将一领用铁锨铲破四个角的苇席盖在棺材上,在棺材盖上正中位置放上三个生面捏成的小鸟,小鸟上覆小瓦,小瓦上写着“敕令斩鬼”字样;小瓦上压弓、箭。弓身由柳木、苹果枝等柔韧的枝条制成;弓弦则是苘绳编绕;箭身由杨树枝等直条子修成,粗如筷子;箭头由高粱杆子制成,箭身插在箭头里。弓、箭射西北方,因为西北方是兽道,箭射猛兽,庇佑护卫死者平安。

31、封坟

封坟不准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妇女不能进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死者的长子先铲第一锨土埋葬,接着姥娘家人(死者为男)或娘家人(死者为女)铲第二锨土埋葬,然后众人帮忙,即为封坟,坟为圆形,堆好以后,要在坟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埋上预先在家煮熟的大甜糖饺子,有手掌大,一个方位埋一个,有几个儿再多包几个大饺子,一个儿吃一个;再按照死者的岁数包小甜糖饺子,手指头大小,死者多大岁数就包多少个。小甜糖饺子埋的歌诀云:“前七后八,胳肢窝夹仨”,也是埋在四方。余下的则有早早在一旁等候的小孩争着分食,民间讲吃了这个糖饺子,牙不疼痛。

殡葬毕,从林地回去后,三日后圆坟,三十五日烧五七纸,一百天烧百日纸。每逢周年祭日要备好祭品去墓地祭奠哀悼,一直持续三年。以后就顺着平常的节日烧纸纪念。春季是清明节(寒食节),夏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秋季是十月初一(寒衣节),冬季是正月初一(春节),这四个日子也叫做“四大鬼节”。

丰县、边里当天晚上有送面灯的风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状,上锅蒸熟,内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于油中,点燃后由长子送到坟上,放下不准回头,直接回家。

32、圆坟

圆坟,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三日内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边里圆坟,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娘人、女儿、女婿都到坟地,在坟前摆上供品,痛哭一番,用擀面杖将坟整圆,越圆越好;边外圆坟,只有家人到坟地,也只须焚烧纸钱,将坟整圆即可。此后三年不可动坟头,怕犯重丧。

所谓祭品也因人而异,像瓜果梨桃、饺子、包子、馒头、点心之类。而且不管亡者会不会喝酒,总要摆上一壶酒,摆上酒杯,斟满,洒祭一番。会抽烟的亡者,自然还要供上一包烟卷。有其他特别食品爱好的,也当记着供上。然后,还要在坟前烧化一些阴币纸钱,一边烧,一边介绍仍活在阳世上的家人情况怎么样。

33、出殡

出殡是比一般丧葬活动更加隆重大型的丧葬祭奠仪式,它是指对死者夫妇甚至及其上代、上几代共同进行的丧葬与祭奠伴生的活动,这一出殡形式被称为热丧;而仅仅对已去世的先祖们进行的怀念性祭奠活动,则被称为冷丧,其较之热丧更不多见。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搭设灵棚,安设灵位。孝子用手扶着纸扎的小房屋,房屋里正当中贴着死人牌位,到坟头上烧纸祭奠圆诣,然后抬着纸扎屋子围着坟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并念“点香神知,闻香神现,请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等语圆诣,谓之“上灵”,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祭拜者需从新近死亡的灵位开始拜起,谓之先拜“热丧”,然后逐一拜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出殡发丧的时候,再一起送到坟头,抬着纸扎屋子反转三圈、正转三圈,抖抖屋子,把屋子焚化,谓之“送灵”。

34、特殊丧葬

沛县闫集一带的闫氏族人,只要是闫尔梅(古古)的后代,坟墓都筑成方形,与周围的坟墓截然不同,十分显眼。闫尔梅(1603—1662),字用卿,号古古,因耳朵大长且白,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明亡时他组织抗清复明,失败后见复明无望,便隐居乡村,临终前曾告诫家人:死后绝不用满清的圆顶墓,要以方顶墓埋葬自己,至死不向满清称臣。从那时起,沛地阎氏一族沿袭汉制明俗,筑坟皆方顶,与其他族姓有别。

丰县回民的丧葬习俗与汉民不同,回民丧葬,棺材无底,死者脱去衣服,送入清真寺公用的“金匣”内,用白布盖在死人身上,再用双幅白布裹好,用三根白布带子捆起来,然后放入棺材内,用土作枕头。葬时,家家户户送葬至哀,阿訇口念“可兰经”,追悼死者入土,坟筑方形,葬后归来不回头。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亲,丧事从简,停于偏房,仅送信不发帖,三日便葬。旧时,也有侯尊亲故后合并发丧者,谓之“发老丧带少丧”。

婴儿夭折,称之为”殇了”。俗以为催索前辈薛帐的“讨债鬼”以谷草裹尸,于夜间抛至乱尸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须绕道辗转回家。

少亡,也无停尸丧葬之仪,于午后由叔伯埋葬于林地角落,亦无棺木。

成人后未婚而亡年青者,有棺木。

作奸犯科,死于非命者,俗以为耻,无葬礼,不吊唁祭奠。族人拒之入林,多葬于荒郊。

注:

1、五省通衢:是指在清代对徐州的称谓,指直隶、山东、河南、江南、浙江五省。徐州处于江南(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山东、河南(徐州府砀山县与河南永城交界)三省交界,另外徐州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连接了当时的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四省。这样正好五省。

2、边里、边外:沛县有“边里”“边外”之分,起源于沛县原住民与客民的长期争斗,曾国藩六赴沛县,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解决的办法是,划清边界,双方互不侵犯。曾国藩沿着拟定的边界纵马驰骋,人们以马蹄印为准,开挖了一条河沟,称为“边沟”,这条边沟从西北到东南纵贯沛县全境,边沟以东的土地归客民所有,边沟以西的土地归原住民所有,从此,双方的争斗平息,百姓安居乐业。客民称边沟以东 (沿湖一带)为“边里(边沟以里)”,称边沟以西为“边外(边沟以外)”。“边里”和“边外”加起来就是整个沛县。

3、五福:“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是古代汉族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4、衩子:即畚箕。割草或拾粪时挎着它——挂在肩膀上、衩子头在屁股后面。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温柔虐
  • 趣闻 语香君
  • 趣闻 年堇
  • 趣闻 涵兰
  • 趣闻 秋柳子
  • 趣闻 惜雪
  • 趣闻 文玉氏
  • 趣闻 恨烟
  • 趣闻 半颗心
  • 趣闻 兰兰桑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