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关县民族民间风土人情(2)
宏毅郎
生、婚、丧俗
婴儿满三天后,称“打三朝”。满一个月时,岳母家及其亲朋好友便相约带上一些婴儿的穿戴、鸡蛋等礼物前往祝贺,称“送祝弥”。满一岁,为孩子办“周岁”。让孩子“抓周”。为老人办生称“做寿”,亲朋前来贺生称“祝寿”,小辈前来贺生称“拜寿”。
新中国成立前,婚姻过程有说亲、走媒、传槟挪、报日子、过礼、迎亲、回门等项。1950年后,男女平权,实行一夫一妻制。1990年春,共青团马关县委员会向全县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发出《破大操大办之旧俗,树文明婚礼之新风》的倡仪书,同时为14对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篝火晚会,县委书记、副书记为新婚夫妇当主婚人和证婚人。
年轻人死,谓之“短命”,草草掩埋了事;中年以上的人去世要办丧事。老人断气时,儿子要为其“接气”。死后停于堂屋正中,设灵牌和引魂幡。出殡前一天“开悼”,亲朋前来上祭,出殡时撒“买路钱”,琐呐、响器、放爆竹、鸣枪、跳打、抬祭幢等。途中有“搭桥”、绕棺、回灵等。葬后第二天还要“复丧”,后有守孝或念经超度亡灵等。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行殡葬改革,1981年县民政部门在县城西郊建殡仪馆,提倡火葬。
衣、食、住、行
20世纪30年代前,多数人穿蓝士布或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少数富裕之家穿绸缎。男子穿对襟衣,女子穿面襟衣。富贵之家男人,有穿长袍马褂或长衫的,年轻女子也有少数穿旗袍的。40年代有部分穿西装。50年代后,各种机织布料、毛料服装也多了起来。有各式毛衣、风衣、罩衣、长短大衣及牛仔衣裤等。女装兼有各式裙子。鞋类有塑料凉鞋、胶鞋、各式皮鞋、旅游鞋等。
山区和半山区大部分人家以玉米、荞子等杂粮为主食,坝区多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两餐。城镇一日三餐,烹调多喜酸、辣、麻味,不论吃何种菜蔬,用葱花、芫荽、辣子面、醋精、酱油、花椒等拌成的“蘸水”均不可少。设酒席须凑足八碗菜。
清代建筑材料以土、术、竹、草为主。房子多是两面分水,用滑竹或木棍编成掌笆做“楼板”;墙用泥土春成,中间为堂屋,两边做卧室或厨房。民国时期,逐渐有瓦房。中间一格开大门,进大门为堂屋,堂屋左右各有两个房间(宿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镇居民建盖砖混结构房,多为二至三层,宽敞明亮。
马关县地处山区,民国时期,以驮马为主要运输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发达、运输便利,从县城北行经浪桥、大沟绞入文山城,全长67.5公里,境内里程37.5公里;从县城东南,经石门坎至边境茅坪,前行1.5公里至“国门”,全长54公里。前行可至越南箐门县城;从县城往西经南山至大树塘火车站,全长95公里,前行可至屏边县;从县城西南经田湾至河口县桥头镇,全长50公里;从县城南经石门坎达小坝子,全长29公里。从小坝子前行跨黑河可至越南新马街;滇越铁路有4.8公里途经马关县古林箐乡湖元村西部边缘,设有一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