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过年不吃饺子(2)
寄文
宋朝也有馄饨——真的是馄饨,不是饺子。宋朝人包馄饨,包得很大,很复杂,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铁签子串起来烤着吃,当时管这种食物叫“馉饳”(读作“骨朵”)。也就是说,宋朝人的饮食语言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说的馄饨就是饺子,而他们说的馉饳才是馄饨。
现代人包馄饨,式样很多,包法各异,有的折成三角,有的卷成陀螺,有的扎成灯笼,有的叠成元宝,有的状如伞盖,有的拖着尾巴。宋朝人包馄饨(馉饳)是这样的:四四方方一张面皮,半尺见方,像豆腐千张一样厚,把馅儿放上去,捏住一个角,斜着折一下,折的时候要偏离对角线,故意让角错开,千万不要折成三角形,更不要折成矩形,正确的折法是折成一个看起来很不规则的八边形(诸位可以随便撕张纸试一下,说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让角错开,一折就成),然后把边儿捏紧,以免露馅儿,捏紧以后再对折一次,然后再捏紧,手心托着馅儿往上一顶,手指压着边儿往外一翻,OK,这就包成了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莲花,中间的花苞还没开,外围的两片花瓣已经傲然绽放。
像这样包馄饨,样式很好看,可惜很难煮,因为皮儿厚(而且还必须用厚皮,不然软塌塌的不像莲花),几番压叠以后会变得更厚,三滚不熟,只好用铁签串起来做烧烤,边烤边往上面撒作料,烤得外焦里嫩,拿着签子大吃,像吃烤串一样,像吃糖葫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