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习俗(3)
惜筠
4、丧葬习俗
徽州俗重风水,唐模更盛。旧时人到五六十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后事),备置棺木,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并形成沐浴、停尸、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殡、安葬等礼仪程序。如果一直未寻到风水吉地,富家还停柩户外,盖厝屋藏棺,俗称“厝棺”。对于亡者的“走”,亲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称“送终”。要求亡者的亲人,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息,都要在榻前,高声呼唤,直至咽气。咽气后,立即撤除床帐,以免亡魂笼罩在帐网之中不能超脱,并除去枕头,同时焚烧纸箱送行。然后给死者抹身,更换白色内衣,盖上白被单,用黄表纸覆面,在死者的脚边点上油灯(俗称“万年灯”)。然后发丧报讣。
富贵人家入殓,先用丝棉裹扎尸身,剪开面部,再将“寿衣”层层套就,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服,下着七条裤子)、“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将“寿衣”给儿孙披一会儿,名为“焐衣衫”,再给死者穿上。人棺后,家属要给死者敬酒,然后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铜钱,名曰“含口钱”,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用。有的则是将少量糕点放人死者口内,这样死者在去丰都的路上就不会挨饿。入殓后,在灵柩前案桌上摆好果盒、烛台和香炉,家属及亲友一一焚香跪拜,嗣后,布置灵堂,悬挂孝子联和亲友挽幛挽联。
死后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做七”。“三七”为回呼日,焚烧纸扎衣着及用具。“七七”届满,要做孝子祭。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行祭扫,俗称“做周年”。
出殡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披麻带孝扶棺而行。沿途撒纸钱,意为过路钱。遇路口鸣爆竹,让死者认识归途。歙俗还有出殡先由抬棺人偷偷抬出家,亲人寻着灵柩后哭泣哀告,祈求死者回家主持家务。途中设案桌,供乡邻好友做“拦路祭”。入葬前,先请风水师选择墓地,如早先墓地已选好,便由风水师接山形“龙脉”挖出“金井”(即墓穴),往里面烧一些芝麻杆、豆杆和黄表纸。灵柩人穴后,宰杀公鸡,把鸡血淋在棺盖上,孝子向穴中灵柩敬酒,撒五谷。同时放爆竹、烧香焚纸,封土。徽州丧葬礼俗,表现出一种多种文化的沉积,既有原始信仰的思维,也有宗族礼仪的影响,还有宗教仪式参和。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秋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