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端午节习俗
子楠氏
农历五月五日,商州俗称“端阳节”,传说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习惯上此日早起踏露采艾,插于窗口门楣,饮雄黄酒。小孩戴花花绳(五色线)和香包等,意为预防疾病和防毒虫侵咬。此日也是走亲戚的好日子,用槲叶或苇叶包制成的粽子、油糕互相送礼。
端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节日,又称端午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商州地方怪,距过端阳节还有一个多月,到处就开始卖起过去到端阳节才吃的粽子、油糕等,随着时间推移临近,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如今离过节还有成十天,每天清早开始到晚上,卖包粽子的白米、黄米、四季豆、豆角籽、槲叶、芋叶和绑粽子的马莲草的,卖煮好的粽子、炸好的油糕、打好的绿豆糕的,一街两行,随处可见。
商州人包粽子,一般用槲叶、芋叶来包,槲叶、芋叶过去都是自己上山或者到河边采槲叶挎芋叶,现在山里人或者乡村人采了槲叶、挎了芋叶,用农用车、摩托车、架子车拉到集市、城区卖,城镇人就挑三拣四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去买。绑粽子讲究的是用马莲,也有用稻草、龙须草、线绳的。
包粽子用的米,主要有商州人叫酒米(白糯米)、酒小米(黄米)。过去米少,一般人家也只能用高粱米、苞谷糁来包。包粽子时,有的是纯米,有的在米中添加四季豆、豆角籽、红枣等。一般都是端阳节前一天淘米、泡米、泡豆角籽、红枣等,包好了粽子晚上煮,待大火把锅烧开汽园后,小火焖煮一夜,端阳节清早将煮好焖到的粽子捞出锅,放进筐笼里凉着,也有人将中午要吃的留在锅里保温,多余的捞出凉着。现在,卖粽子的多了,各种各样的粽子都有,大多数人也自己不包粽子买粽子,图个方便。
端阳节前,母亲要为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姐姐要为弟妹及心上人绣做香包、捻五彩花花绳。这样,她们就提早思谋着准备花布、彩线、香料。过去做香包,多用平时积攒的花花布小片片,把它们纳连起来,香包做的形状多为心或者十二生肖动物。现在自己做香包的也少了,多数人是去市场、商店选购,香包的花色品种式样也十分丰富多彩。过去香包多数是给未成年的孩子戴,现在给孩子戴,成年人也自己戴。过去都是姑娘给自己喜欢的男青年送香包,现在是有姑娘给男朋友送香包的,更多的是年轻男子给女朋友送香包。捻花花绳,用五彩线,捻合而成,既用来栓香包戴香包,又要在端阳节那天,蘸上雄黄酒给孩子手腕脚脖子上绑一圈,说是可以避邪护佑平安。也有说遇到蛇追你时,解一条花花绳丢过去,蛇就不敢来追你了。
端阳节清早,要到山坡、地畔去割艾蒿,回来插在门、窗上或者两旁。现在,也有人去割艾蒿,大多数人都是在街上去买艾蒿,回来摆放在门口、窗台。
油糕、绿豆糕,过去大多数人家几乎自己不做也不买,很少吃。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自己炸油糕,买绿豆糕,送亲戚朋友和自己吃。现在几乎都是上街去买了自己吃或者送亲戚朋友。过端阳节,讲究女婿给老丈人家送粽子、油糕、绿豆糕和酒四色礼。老丈人好酒好菜、粽子米饭招待女婿女儿。也有的丈母娘要给女婿煮些鸡蛋,然后给鸡蛋涂上红彩色,女婿送粽子时,送给女婿让吃红鸡蛋。也都是图个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端阳节,吃粽子,喝雄黄酒、抹雄黄酒、插艾蒿。过去一般人家端阳节就吃粽子,喝自己烧的包谷酒或者柿子酒,家庭条件好的再卖些“古巴糖”或者黑糖,抹在粽子上,在供销社或者代销店灌半斤一斤白酒,酒里放进从街上包的雄黄,摇化开雄黄后,用筷子蘸雄黄酒先给每个人的耳、鼻孔处抹点,再倒着喝雄黄酒。过去只吃粽子,有时做些拌汤或者稀饭,现在多数人家都要弄热凉八个十个菜,做米饭、热粽子,自己选择着吃,往往却都吃不动了。也有人干脆不在家里做饭,在酒店饭馆预定一桌二桌,一家人在哪里一吃一喝,或者再把亲戚朋友叫上,一块热热闹闹过个端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