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婚嫁礼仪与习俗之迎娶、拜堂(7)

青青

陕北

陕北迎亲用花轿,俗称“引新媳妇”。富户人家出钱雇轿,穷户人家则把一张条桌倒置,四腿朝天,用木条沿桌腿绑扎轿顶,上面用红被子蒙住,再用红布包个花蒸馍缝在轿顶当中,四角缀上花袖套红穗,桌圪捞里塞满麦草,俗谓“桌圪捞抬娃”。新郎不迎亲,轿夫抬着新郎出村口就下轿返回,名为“压轿”。男方的迎亲者叫“引人的”;女方的送亲者叫“送人的”。男宾称“官客”;女宾称“堂客”,女宾乘马或骑驴,男宾步行。

迎亲者五至七人,由叔、舅、姑夫或姐夫及妗子、婶娘或嫂子等人组成,去单不去双。送亲者的人数比迎亲者多一倍,必为双数,叫做“一引二送”。习惯上姑姑不迎亲、姨姨不送亲,民间有“姑不引、姨不送”之说。

婚前一日,男方要拿10余斤猪肉及数斗粮食驮于驴背,送往女家。并将新娘的衣服、首饰和“喜钱”送去。此举在延长县称为“褡背子”;佳县称“送彩礼”;府谷县称为“催妆”。即催新娘梳妆之意。

迎亲的礼品要带白面大卷12个,谓之“离母糕”,中间割缝的生猪肉一块,和四色水礼,另外再带一包面粉、半瓶清油,内插一双筷子。女方只留下馍和肉。在富县农村,迎亲时还要带一只红公鸡,女方再配一只母鸡,两只鸡都系上红布带,装在一个笼子里,同新娘一起送回男方。女方的陪嫁中要备盆一个、碗一对,日“扣轿盆”、“扣轿碗”。还要送几斤挂面或小米,称为“宽心汤”。箱底放棉花和钱,谓之“压箱棉花”、“压箱钱”。在绥德、米脂等县,陪嫁箱子中还要装入两个大南瓜,以兆婚后生活甜蜜和多子。然后将婆家带的油瓶添满,再插一双筷子,连同一面镜子,分别系于花轿两旁。在男方带的面粉中,再加同等量的面粉,交给“引人的”带回。清油供新婚之夜点长明灯用,面粉是一对新人在洞房中吃“儿女扁食”用的。

迎亲队伍在太阳未出山前就要出发,动身以早为佳。起程时要鸣炮,吹鼓手鸣号开道,途中过村遇庙,都要鼓乐齐奏、呜号报信。行至女家,将所带礼品在备有酒菜的桌前向女方家长交清,俗称“表礼”。迎亲和送亲的妇女有“举顶”之礼,所谓举顶,即两家对等交换食物。举顶有双顶、单顶之分,双顶是将八个馍,八斤肉、一对酒盅、一双筷子放在桌上或置于盘中,请对方收受;单顶只有四片肉,其他食物相同。亦有不行此礼者。迎亲的妇女若带有小孩娘家必须以钱“启发”,送亲妇女带的小孩,婆家则要加倍“启发”。

行过举顶礼,女方设宴招待,在女家吃两顿饭,第一顿吃饸饹,第二顿吃八碗酒席。花轿动身迟早,以路程远近而定,必须在太阳落山时赶回男家。新娘的装束喜棉忌单,无论冬夏,都是一身棉袄。此日新娘身穿红棉袄,绿棉裤,腰系红带,脚穿毛袜或毡袜,胸前挂铜镜,名日“照妖镜”。在延安一带,新娘的化妆以丑为佳,本来长得很美的新娘,在迎亲的这天要身穿旧羊皮袄,用锅底灰把脸涂黑,名为“丑新娘”,便可避免途中被鬼怪拦截。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青青
  • 趣闻 红鹏桑
  • 趣闻 希月君
  • 趣闻 恺歌
  • 趣闻 黑发控
  • 趣闻 安翔
  • 趣闻 骞尧
  • 趣闻 玉惠
  • 趣闻 锐藻君
  • 趣闻 瑄旗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