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糖塑(2)

以烟桑

杰出的价值

民间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载体,她从远古走来,以自身的规律传承发展,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传播着生活的事象和进步的思想,沿着人类生活历史的轨道,沿着自己的根脉向前延伸。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石家河文化,就是天门糖塑艺术源流的最好佐证,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鸟兽陶塑,从造型到神彩与天门糖塑相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天门糖塑是古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古楚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如帛画、壁画、漆画、木雕、青铜雕塑等,表现出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我们不妨仔细再来品味一下天门糖塑,特别是人物的头像和衣饰的风格,都可从中窥见古楚艺术“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和“飘逸流畅的动态美感”。

透过远古的陶艺和古老的楚风遗韵,探究天门糖塑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色彩丰富而鲜明。它运用红、绿、黑、本黄色四种颜色,根据作品需要选一色为主色,搭配自然、协调;光泽好,质感强,非其它同类可比。其二,造型生动。无论人物还是动、植物,其造型布局合理,抽象与具象结合,夸张而不失逼真,艺术感染力强。其三,吹、塑结合。吹,完成作品的主体,既省料又形象;塑,完成作品的枝节,突出细腻的工艺,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其四,传神。任何艺术作品能给人美感,除了它外部的造型、结构、色彩,更重要的是传神。天门糖塑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关键是“传神”。如“石迁盗鸡”,设计者将石迁这一人物倒扒在一根竹签上,表现得十分形象、机智。又如“三英战吕布”,四匹战马、四个人物,形态各异,尤其是吕布,观者随意一瞥就能便知。

天门糖塑传神的关键一点是人物的眼睛,艺人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情节而下笔,有道是“画龙点晴”在这里可见一斑。在糖塑某个部位安上弹簧,是天门糖塑的又一大特点。比如动物的龙的须、牛的耳、蝶的翅、凤的尾、人物头上的缨、帽的翅,小小弹簧一安上,其作品就活龙活现、生动无比了。理学界称“动感雕塑”起源于西方,其实天门糖塑作为“动感雕塑”早于西方几百年。其五,题材多样。天门糖塑题材多样,涉及自然动植物、日常器物、历史神话故事、典故、风俗、寓言等等。许多作品让人身临其境,可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比如《十样锦》这个作品,它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发展而成,制作者将一连贯意思浓缩在一棵树上,颇具匠心。这个作品用一首歌谣可概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又被猎人打,猎人却遭虎来伤,老虎后被枯井藏。”再如《安安送米》、《雷打张继宝》这两个作品:一个是孝子、一个是逆子,对人们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还有很多作品的意义是吉祥和背邪,带有浓厚的历史、宗教文化痕迹。天门糖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不胜枚举。可以说天门糖塑驾驭任何题材,无所不能。

题材和主题原于本土文化,是天门糖塑的又一特征。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乡野、市井趣事无不与当地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紧密相连,并相互作用、发展。“清河桥比箭”这一作品,取材于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在天门竟陵城北,楚庄王命部下比箭,他自己亲任裁判,代击鼓,这一事件流传广泛,成为佳话。作品中那口衔一支箭的猛士,就是著名的“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养由基。再如“游龙戏凤”就取材于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在天门陶溪潭取民女李凤姐的故事。

天门糖塑的价值,除了它的艺术特色,更突出的是它的造型功能已远远越出饮食文化的范畴,它存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糖塑本身。已故艺人汪培林和健在的艺人杨志甫等,他们用一双巧手可捏出《水浒》的一百单八将,可吹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的大多数人物。还有已故艺人郭汉儿白天看一曲戏,晚上就能吹捏出剧中的人物和场景,并演绎出部分情节,他还能制作出诸如“洋姑娘打伞”、“张先生讨学钱”、“水烟袋”、“军号”等与我们十分贴近的人和物。天门糖塑在供人欣赏、品尝的同时,将人们引入思想、情感的通道,并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升华。天门糖塑的功能完全可以与其它艺术形式媲美。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