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即墨老酒

倦与恋

山东青岛即墨老酒

即墨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和黍米,尤以酿制即墨老酒而昭名。据《史记·律诗》记载:“酉,八月也”。《说文》中解释“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仲秋八月,黍米成熟之时,正是用黍米酿酒的最好时机。纵观古今中外,用黍米为原料酿酒者,唯有即墨老酒。

除了历史记载外,考古学也证明了即墨老酒的悠久历史。从即墨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了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墨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形成了以黍子为主的农业种植格局和悠久的酿酒历史。1975年,在即墨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左右的陶器“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堤梁卤”和喝酒用的“爵”、周代温酒用的“舟”、汉代行酒令用的“投壶”和喝酒用的“角”,都证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即墨就酿有酒。

即墨老酒人文色彩浓厚,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醪酒”的称呼,就是没有经过过滤、汁渣混合的酒,也称为酒酿,成为当地民间最常用的助兴饮料和祭品。

战国时,即墨大夫将即墨醪酒作为当时的支柱产业,鼓励和支持当地百姓发展醪酒产业,并通过即墨醪酒加强对外贸易往来,为繁荣当地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就了“齐有临淄、即墨之饶”。齐威王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并赐诏:“唯有即墨大夫之贤,方为即墨醪酒之士。”春秋战国后期,田单巧设火牛阵大败燕军,连收失地七十余城后率齐国将士得胜而归,即墨百姓倾城而出,以上好老酒犒劳将士,祝捷盛宴连摆数天,这一战例,也被历代兵家誉为以少胜多的典范。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酒政改良,使酿酒工艺有了进步。盛唐时期,人们发现喝醪酒有舒筋骨、壮骨髓之功效,便名其曰“骷髅醪酒”。诗仙李白晚年到崂山看望安其生道长时,道长用即墨老酒招待李白,李白饮酒后留下了“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千古佳句。

两宋时期,酒禁放宽,推行民酿酒税,官酿专卖,黄酒盛行。宋朝时期,出现了压榨技术,俗称“老干榨”。

明嘉靖二年进士蓝田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写道:“柴门月上客初到,瓦瓮酒熟兼松香。玉皇洞口晓花暗,金液泉头秋草遍”。明崇祯十二年举人黄宗臣写道:“石上开樽有浊醪,海天东望月轮高。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风声半是涛”。

清朝光绪年间,即墨城内有“隆盛栈”等有名老酒馆十几家。道光年间,即墨老酒产销达到极盛,不仅畅销全国各大商埠,而且出口日本及南洋诸国。此时期几乎是家家酿老酒,户户飘醇香,逐渐形成了后院酿酒、前店卖酒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墨水河两岸的老酒馆排成一片,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曾有诗写道:即墨醪酒琥珀浆,金樽盛来沾嘴香。玉臂揍爵醉人意,醇厚盛名传四方。此时期统称老酒为黄酒。

民国时期,即墨城乡所有生产和销售黄酒的作坊和酒肆均称黄酒馆,民间用黍米酿造的酒也都称为黄酒或米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墨县政府组建即墨县黄酒厂,国家对酒类实行专酿专卖,为便于同其他地区生产的黄酒区别,山东即墨黄酒厂将生产的黄酒正式定名为“即墨老酒”,同时也取其“陈年佳酿”之意。但民间以黍米为原料酿制的酒仍称黄酒。1951年即墨县人民政府发出《严禁群众制作酒曲的指示》,禁止私人制曲酿酒,黄酒只有即墨黄酒厂独家生产,因而“即墨老酒”也就成为了即墨黄酒厂酿制的黍米黄酒的专用名称了。1963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即墨黄酒厂生产的“即墨牌”老酒进行了商标注册,使老酒的命名有了法律依据。至1985年即墨第二黄酒厂成立(该厂于2010年被山东即墨黄酒厂兼并),即墨黄酒厂在三十余年间是即墨地域生产黄酒的唯一企业。

1985年由“党内一支笔”、山东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舒同为即墨黄酒厂亲笔题写了“即墨老酒”品名。后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即墨老酒”四字成为山东即墨黄酒厂的注册商标,享有专用权。

随着时代的发展,即墨老酒不单单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还承载了世人的希冀与梦想,尤其是在山东,老人祝寿,晚辈们要带上即墨老酒来庆贺,以表示孝心,寓意着老人健康长寿;妇女坐月子要吃婆婆用即墨老酒煮的鸡蛋,以补充体力、排出体内湿气;百姓家中遇到什么喜事,都会存上几坛封坛即墨老酒,将来在生日、婚庆、生子、升迁等时刻取出来与亲朋好友分享饮用……

即墨老酒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或者程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像血液一样,早已融进了人们的骨子里,融进了人们朝夕与共的生活习俗和情感寄托之中。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倦与恋
  • 趣闻 迎臣桑
  • 趣闻 松胜
  • 趣闻 亚会子
  • 趣闻 怀蕾
  • 趣闻 残缺的美丽
  • 趣闻 问绿酱
  • 趣闻 薄姬
  • 趣闻 蕴和子
  • 趣闻 莺莺子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