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全国各地习俗(4)
永金
上海郊区: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湖南资兴:老鼠嫁女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甘肃河西走廊: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天
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民间却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天”。也就是说正月十六人们还不用开工干活。
这是民间善良百姓对劳累了一年的牲畜的呵护和体恤。
到了这一天家里养了能下地干活的牲畜的人家,天不亮就起床了,然后到自家的牲口圈打扫粪便,从里到外都要把牲口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点陈年粪便和食料,修补好牲口圈破陋的地方,清理干净牲口槽里的垃圾和灰尘。
等打扫完了卫生,端出准备好的青稞、玉米和油饼拌在草料里让牲口吃,这样的环节一天要重复三次,直到晚上睡觉时才会停止。
这天不论是谁家都不能宰杀下地干活的牲口,要抽时间去牲口圈走走,念叨念叨牲口的好处,轻轻的拍拍它们,和它们说说话。
这一天也是人们自己给自己放假休息的日子,所有的人在这一天都不下地干活,人们说正月十六是人跟着牲口享福。
过去,牛、马、驴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不论干什么活都离不开牲口,只有人们下地干活就要赶上牲口,让它们拉车、犁地、打场、拉磨,一家如果没有牲口就什么活都得靠自己的力气来完成,地里的活实在是太多,单凭人的力量是干不完活的,即使能干完,也会耽误农时影响一年的收成。
为了回报辛辛苦苦,任劳任怨被驱使了一年的牲口,人们便想出了这样的办法,牲口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但是,因为这样的习俗人们的心里才感到安慰,感到对的起这些不会说话,却任人驱使的牲口。
现在农村的条件好的是没有说的,重活,累活几乎都有机械化的工具代劳了,但是,人们还保留了家家户户养牲口的习惯,即使一年到头使不了几次,也要白白的养着这些牲口,为的是让这些曾经为自己吃过苦流过汗的牲口,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一年一年的活下去,毕竟这些牲口曾经为一家人的生活做出过贡献。
兰州:跨火堆,送瘟神
兰州市郊区县广大农村,在正月十六晚上有跨火堆的风俗。跨火堆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项活动,意在“驱邪除恶,降福降吉”,所以老百姓十分重视。
每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堆起草堆,一般是五堆或七堆不等。然后逐个点燃,草堆即可变为熊熊燃烧的火堆。全家人按辈分的大小、年岁的长幼按顺序从火堆上跨过去,也有跨两三遍的。直到熊熊烈火慢慢熄灭为止。跨火堆时,只要自家人一一跨过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也会参加进来。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在跨完了自家的火堆之后,就到别处去跳。哪儿有熊熊燃烧的火堆,就到哪儿去跨,不过有一条规矩,那就是先要等待这家的主人们跨过之后,才能跳他家的火堆。这项活动,倒也欢乐无比。
相传,火堆燃起的熊熊烈火,不仅能驱走恶魔,除病疗疴,而且还能迎来新一年中幸福和睦和健康。在古代传说中,一切恶魔瘟鬼都害怕熊熊烈火,所以在春节期间就有贴红对联,在窗户上贴红纸葫芦,挂红灯笼,跨火堆等风俗。
前些年听说兰州市区的少数人,正月十六晚上还跨火堆。俗话说:“一方水土孕一方民俗”。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们,跨完了火堆,紧接着还要“送瘟神”。这也是一年一度春节娱乐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
送瘟神时,前边有社火锣鼓开道,后边有镇邪除恶的百兽之王———狮子扫荡。送瘟的队伍中号角声声,麻鞭作响,锣鼓震天,一片神圣庄严的气氛,沿大街小巷,驱赶“瘟神”,届时一些多病多灾的人家,还要请狮子进入自己的宅院,镇邪降吉,以保平安。不论穷富贵贱,如要请狮子入院,都有求必应。
待到送瘟的队伍转完了全村的每个角落之后,众乡亲即将“瘟神”送到黄河岸边。这时锣鼓齐鸣,众人呐喊,烧纸点火,火光冲天。“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相传,送走了瘟神,即可保一方安康,一年一度的社火及各种文娱活动到此就偃旗息鼓。送瘟的人群则要哑哑回朝,不得再有锣鼓的响声和大声喧哗。这种送瘟神的古俗,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至到今天,新城、河口一带的农村,只要村里玩社火,正月十六晚上就要送瘟神。送走了瘟神,那种神秘、有趣的春节就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