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饮食习俗
惜玉郎
古语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见面的时候总爱问一句:“吃了吗?”,这句民间问候语的使用频率之高,在我国恐怕还找不出别的问候语能与之相比肩,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各地的饮食的习俗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再现我国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画卷,把古今的生产、生活串联在一起,具有丰富的鉴赏价值和情感价值。
客家,顾名思义,即“客而家焉”之义。历史上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乱,离乡背井,数次南迁。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流入平原、河谷,大部分人则最终扎根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并且经过自身不断的繁衍、发展,以及与当地土着越民的接触、融合,逐渐盖过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反客为主,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以坐落在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古汀州)为例,屈指可数的几个县市中纯客家县就有五个: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
闽西山区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该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地以梯田居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粮食种作。一般说来,大部分地方一年可种植、收获两次粮食,春夏季节雨水多,适宜水稻的生长,田地几乎都用来种植水稻;而秋冬季节,在还能保障水源供给的溪谷、河谷地带,还可再种一季水稻。至于山地,下半年普遍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如红薯、花生、番芋、菜蔬等。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习性。闽西客家人在几百年的扎根、发展、繁衍中,已然形成了较为稳固的饮食方式、习俗,既传承了一些中原古风,又明显带有越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特色,并因而自成格局。
一、以稻米为主、杂粮为辅的闽西客家乡土名食
客家人大部分祖籍中原,其先民一般以面为主食。来到闽西后,由于气候、地形、土质等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性,学习当地少数民族(主要为土着畲民),种植水稻以及与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杂粮,如番薯、芋头等。
不可避免地,他们的饮食方式改变了,习惯改变了,他们的食物构成由以面为主食变为以稻米为主、杂粮为辅。而这些用稻米、杂粮制成的乡土食品中,其中又以簸箕饭、芋子包、清汤米线等最为出名。
簸箕饭
这是该地客家人用米浆制成的小吃,又称带子饭。制作时先把粳米放在水里浸泡数小时(也可辅之以少许黄豆),磨成浆后用小勺盛置在簸箕上,放入滚烫的开水锅里快火蒸,遂成为白色粉皮;再把粉皮切成数块,铺上瘦肉、虾米、青菜或香菇等为馅,折成带子状,依口味佐以油盐、花生米、葱花之类的佐料,食之口感柔韧滑爽,十分可口,它是深受客家人喜爱的小吃,在客家人中极为流行。其中以上杭县官庄乡的簸箕饭风味最为别致。
客家人招待远方客人或逢年过节时经常制作这种小吃,而长年出远门的当地客家人一回到家乡总不会忘记先到摊挡小吃店里吃上几盘。就如同武汉人爱吃热干面,是一种寄托着客家人浓郁乡情的食品。
芋子包
该小吃以土楼之乡——永定的最为有名,其状如北方的饺子,也称芋子饺。
据说客家先民客居闽地后,非常思念故土,经常把食品制成饺子状,以慰乡思之情。芋子包取材一般为当地的番芋,碾碎落成粉之后,通过一系列工序制成粉皮,再佐之以肉末、韭菜、葱花等,捏成包子,放入锅里蒸熟即可食。
清汤米线
又称清汤米粉,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这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用于变换口味的重要食品之一,常作为点心,或用来待客。其中,又以龙岩市新罗区的苏板米粉为佳,享誉八闽的龙岩清汤粉,就是以苏圾新鲜米粉为主料。
在农家,为了便于储藏,米粉一般被制成粉干,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在闽西客家的每一个乡镇,一般都会有一些专业粉干制作师,靠制作、销售粉干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