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过年习俗

钧溢

重庆酉阳过年习俗

重庆酉阳过年习俗

办年货

农耕文明使中国人历来注重年节,每到农历腊月,酉阳民间家家开始筹办年货,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一进腊月,家家开始杀年猪、腌腊肉、灌香肠、煮米酒、买年画、缝新衣等一系列筹办年货的活动。

腊肉、香肠的腌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腊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将猪肉切割成条块,抹以精盐和香料,挂上火炕,经大半月的熏烤,精黄的腊肉便已制成;用零碎的猪肉宰成肉末,佐以五香花椒精盐,灌入猪小肠,两端用麻绳捆扎,挂上火炕熏烤,直到里面水气烤干为好。腊肉、香肠是酉阳民间过年的必备菜肴。

腊月里,家家都要用精选的糯米蒸熟,待冷却后撒以粬末封存发酵,制成清醇甜美的糯米酒。同时,要推豆腐,将豆腐切成小块撒以辣椒、花椒粉末,封存发酵,制成“霉豆腐”(豆腐乳),以备餐桌调味之用。还要用煮熟的黄豆佐以辣椒香料让其发酵制成豆豉,用豆豉炒腊肉,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菜肴。

过大年迎新春,家人老幼都要缝制新衣,拿出家中储蓄,上街选购布料,请裁缝师量体剪裁细针缝制。要买各种果品,以备除夕守岁之用。还要买年画写春联购烟花炮竹,大年除夕张灯结彩,把年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打阳尘

在酉阳民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要“打阳尘”,即从内到外进行一次大扫除。这一天又叫“迎春日”、“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是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打阳尘”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等等,为过好春节做准备,因此,腊月二十四日又为“无忌日”。为消除房屋的蛇虫蚂蚁,还要进行“拖草鞋神”的活动,用绳子拴一只旧草鞋,由一小孩拖着草鞋沿房屋四周走,后面跟着的大人不断向草鞋投撒石灰,实际上是对环境消毒杀菌。

古时有关扫尘的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布上蛛网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上蜘蛛网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呈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的一天进行。

吃刨汤

“吃刨汤”是酉阳农村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所谓“刨汤”,就是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家里杀年猪,这个猪主要是自己家喂的,用来自己家里过年吃的。杀猪要请亲朋好友,把猪的新鲜肉和内脏等煮一大锅,配其它菜,大家一起围着火锅,一边喝着“苞谷烧”,一边吃火锅,场面十分热闹。吃完“刨汤”,热情的主人还要给客人送一刀肉。吃“刨猪汤”十分热闹,参与者边吃边谈,既联络友情,又互通信息,还筹划来年发展,颇有意义,所以这种“吃刨汤”文化,能沿袭至今。

“吃刨汤”很有讲究,要求七大碗八大碟,主菜一般都有粉蒸肉、回锅肉、炒猪肝、酸菜滑肉面块和地地道道的“刨猪汤”。粉蒸肉用的是最好的胛子肉,四指宽的肥膘,经过长达2个小时蒸制过程,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回锅肉用最好的三线肉保肋,红白相见,香糯爽口,主要是肉新鲜,煮的时间要适当长点,炒的时候由于一次下锅肉多,火旺,出油多,加点蒜苗香味特别浓,吃起来又香又糯。炒猪肝要靠烹饪级别,切片厚薄要均匀,芡粉要合适,下锅的时候油温不要过高,翻炒要快,火要旺,起锅要及时。酸菜滑肉面块用大块的瘦肉,加上农村土制的红苕粉,滑嫩至极,酸菜开胃,面块筋道,就连面汤也是融汇了鲜肉、酸菜和面块的香味,是极具农家风味的美食。

打糍粑

打糍粑,酉阳民间普遍流行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酉阳民间素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每逢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打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成为民间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

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放进粑槽里捶打而成,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糍粑有纯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糍粑的制作非常费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食用糍粑一般是油煎,叫烙糍粑。也可用炭火烤,叫烧糍粑。糍粑做得多,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里,这样可以储藏2到3个月都不会坏,到插秧时候还有粑粑吃。还可用磁罈密封存放,储藏时间更长。有些讲究的人家,还用蓼竹叶包成,在粑粑内放有芝麻和糖,吃起来又甜又香,俗名叫“蓼叶子粑粑”。

打糯米糍粑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对打,两个人对站,用粑棰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打出一身汗。做粑粑也很讲究,要手粘蜂腊或茶油,以免热糍粑粘手。团粑要先掐出砣,摆放八仙桌上,用木板压扁,糍粑形如满月,玉圆光滑,十分美观,是春节拜年的上好礼品。

过赶年

世代繁衍生息在酉阳的土家人,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因此叫做“过赶年”。

土家人为何要提前一天过年?传说明嘉靖年间,土家人在年关时接到朝廷赴苏淞协剿倭寇的圣旨,为不耽误战机,土家人决定提前一天过年,为出征抗倭的土兵送行。由于土兵及时赶到前线,战功卓著,荣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纪念这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提前一天过年便成了习俗。也有的说土家族祖先家里很穷,为逃避财主年关逼债便悄悄提前一天过年进山躲债。

“春来忙田,腊来忙年”,这是土家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一到腊月,家家户户要杀年猪、打糍粑、磨豆腐、煮甜酒、赶场办年货。土家人比汉人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做“过赶年”。到了“赶年”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春联,吃团年饭,放爆竹,人人洗澡后换上新衣服。晚上,一家人坐在火铺上,围坐红红的火塘“守岁”。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保祐孩子健康成长。到12点交节时,各家又要燃放爆竹,称做“出天行”。赶年后,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就要带上糍粑、面条、白酒和猪蹄膀等礼物,去亲戚家拜年。一般来说,拜年要在正月十五日之前结束。

土家人过赶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也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也长。主要内容有“打粑粑”、“做团馓”、“插柏梅”、“贴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等。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甑子下层蒸的是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饭一定要蒸多,要从过年那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合菜就把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并称这菜为“合菜”,“合”与“贺”谐音,有祝贺打胜仗之意,说明与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有关。

祭祖

祭祀先祖,是酉阳民间过年的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中堂神龛上,安放供桌,摆好香炉,奉上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也祭祀天神、土地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供品有五牲、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五杯酒等。祭祖一般由家长主祭,点两支烛,燃三炷香,叩拜后,祈求来年百事顺利五谷丰登,最后烧纸。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拜坟”。

祭祖礼仪包括点烛、燃香、上茶、斟酒、献胙肉、念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等。有的地方在焚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将酒酹于焚纸上,以示虔诚。在祭祀中还要燃放烟花炮仗,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阖家老幼围坐一桌吃团年饭,其乐融融。

团年

酉阳民间,团年叫吃年夜饭,是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吃的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火锅煮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还要上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流传最久、最普遍的是屠苏酒,屠苏酒的名称源于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千门万户入屠苏”的诗句。

压岁钱

在酉阳民间,除夕夜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大人一定要给孩子压岁钱以“压祟”。另一传说源于“压惊”。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每隔365日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民间认为发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多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早期压岁钱并不是给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象征性的东西,是希望起到震慑性的作用。但后来,人们逐渐把压岁钱实用性的意义给强化了,因此就变成了给真正的货币。

守岁

守岁是酉阳民间除夕的习俗,又叫“熬年”。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有的人家也玩纸牌、搓麻将为娱乐,喧哗笑闹之声汇成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年三十守岁俗称熬年,为什么熬年?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新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互贺道喜。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倒凉浆

在酉阳民间,除夕夜有“倒凉浆”的习俗。所谓倒凉浆,就是深夜12点交节之时,在户外岔路口燃香烧纸泼水饭,以祭祀那些孤魂野鬼,让孤魂野鬼也过上年。

吃了团年饭后,火铺的火塘里加几快干树兜,燃起熊熊大火,鼎罐架上三脚,放入少量大米、豆腐、猪肉等煮水饭。到12点,人们端着水饭,打着火把,带上香纸,去三岔路口烧香化纸,反手将水饭泼在三岔路口上,让那些无主的孤魂野鬼享用,使其不来兴风作浪,保一岁平安。

放开门炮

酉阳民间过年,大年初一凌晨要燃放开门炮,以迎接农历新的一年到来。虽然除夕晚上守岁到深夜12点,但不能因此睡懒觉,大年初一必须早起。天刚麻麻亮,男主人就要起床打开中堂大门,点燃鞭炮喜迎新年。

在酉阳民间,大年初一早晨的门坎,不可由女人先跨。女人先跨会带来不吉利,所以,男人们尽管爱赖床,初一早晨必须先起床开大门,把所有的门坎都跨过一次。一阵鞭炮声后,女主人才起床热水洗潄。洗漱的脏水要集中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等到下午才往外倒去脏水。据说,如果初一清晨往外倒水,新的一年会蚀财的。

抢头鸡水

酉阳民间过年有“抢头鸡水”的习俗。大年初一凌晨鸡叫第一声,在水井抢到第一桶水叫“头鸡水,抢到”头鸡水“,新的一年会财源滚滚百事如意。

为抢到“头鸡水”,有的男人除夕夜干脆不睡觉,坐等鸡叫立即担上水桶奔去水井,但多半仍是更有早行人。每年抢到“头鸡水”的只有一个,不少人抢了几十年也未能如愿,但仍痴心不改,每到过年还得抢。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拜年

拜年是酉阳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通常是正月初一早上,家中晚辈给长辈拜年,然后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拜年的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拜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早年和晚年都属弥补性质。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一个个在堂屋香龛前,分别给各位长辈作揖叩首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晚辈。春节期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相互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初一或初二,年青夫妇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带上糍粑、猪腿、面条等礼物,进门先在堂屋香龛前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岳父母依次跪拜。给朋友拜年,如系平辈则只须相互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如今拜年形式多样,有当面拜年、红包拜年、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写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网上视频拜年等等。

舞灯

酉阳民间有春节舞灯的传统,从正月初九开灯,直到十五元宵灯会结束。春节舞灯,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彩龙船等。尤其元宵,在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灯会是春节舞灯的最高潮,是春节的“闭幕式”,标志春节将正式结束。据传,元宵灯会源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一些地方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参加歌舞者成千上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灯会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唐。唐代大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到了宋代,元宵赏灯活动更加热闹,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炮仗。

元宵灯会除舞灯外,还要开展“猜灯谜”活动。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钧溢
  • 趣闻 飞白
  • 趣闻 寒凡氏
  • 趣闻 昆明郎
  • 趣闻 弘益君
  • 趣闻 茂勋
  • 趣闻 会雯郎
  • 趣闻 心远
  • 趣闻 兰皖溪
  • 趣闻 恨寒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