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仙眷侣 晋代女医鲍姑(2)
茂实氏
仙踪何处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是医病良药,而史料有载的第一位用艾叶治病的神医,恰是鲍姑。她在越秀山脚下发现了一种红脚艾,炮制成艾绒条,取一点用火点燃,熏于人身,赘疣便可尽脱,真可谓回春妙法。鲍姑云游南岭,足迹遍及罗浮、南海、番禹诸县,用此法治愈了诸多病者。
相传,某日鲍姑在采药归途中,偶遇一位在河边抽泣的女子。原来她年轻的脸颊上竟生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掩盖了原本如花似玉的真容。她向鲍姑哭诉,因为貌丑,她被乡亲鄙视,婚事也一拖再拖,故而在此对影自伤。鲍姑心生怜悯,立即从药囊中取出自制的艾条,为她熏灼。片刻后,少女脸上的赘瘤全部脱落,光洁的脸上犹如无瑕白玉。恢复美貌的少女向鲍姑千恩万谢,欢喜还乡。
鲍姑行善之事,大抵如此。她隐世云游,行踪不定,遇到患者即施以援手,事了则翩然遁去。尽管有幸见过她的人寥寥可数,但她的行医善举早遍传南岭。当地人感念她的恩德,不仅为她建造祠堂日日供养,还将她特制的艾药尊称为“鲍姑艾”。
不需环佩玲珑,亦不需仙乐悠扬,鲍姑就以最本色的面目于世间修道行医,一晃就是几百年光阴。鲍姑的医术擅名一时,世代追仰,直到明清仍有人不辞辛劳寻求鲍姑艾,有诗为证:“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蹩躄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再看她诸位祖师,安期生有“千岁翁”之名;马鸣生修成地仙,五百年飞升;阴长生活到一百七十岁仍面如童子,三百年后飞升;父亲鲍靓也于百年后尸解,踪迹难寻。今时今日,不知鲍姑仍在南岭修道救人,还是早已白日飞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