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一民俗 瑞金龙船会
从灵子
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曰:(元旦)又有“龙船会”,赣俗在五月,瑞则在新正。与会者各占一日,迎神像于家。用鼓乐、旗帜遍游街市至人家,曰“接大神”。其神以巨轴画数百像于船内,复塑像五,则杨泗将军、萧老官人、康元帅等,统名之曰“大神”,盖亦祀五行之义也。招集邻友,酣饮高歌达旦。次日更至一家,亦如之。至望日,作纸船赴水滨烧之,曰“送大神”。
瑞金客家年初一的“龙船会”也是狂欢色彩浓郁的地方性岁时节庆民俗。
“龙船会”与至今仍盛行于中国东南、西南诸省的龙船节、龙舟节不同,后者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五月初五端阳。于岁首“新正”之日举行龙船会的,唯有瑞金、万安、吉安等地客家有史可载。虽然此俗今天几乎绝迹,但本着发掘、光大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这里还是将它作为客家人年初一的主要习俗加以还原并展示出来。
瑞金龙船会是客家人新年傩祭仪式传承过程中的变异,原本用以跳傩的诸神、诸鬼面具转化成了“神像”,原来群体参与的跳傩活动转化为“接大神”,原来狰狞或怪异的鬼神被地方神祗如杨泗将军、萧老官人、康元帅等所替代。
客家傩舞的原始传承者应该是梅鋗。作为勾践后裔的梅鋗是灭秦功臣吴芮的部将,被封十万户列侯。梅鋗曾在江西南丰祭山,南丰傩祭从此沿袭不衰。梅鋗后来定居台岭(即今大余梅岭),可见傩舞在赣南自汉代初年便有流传。如于都县银坑乡和桥头乡现在依然还保存一种古老舞蹈,头戴傩面具,振臂顿足,动作强烈而粗犷,节奏急促而鲜明,即是傩舞之一种。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的傩祭依然非常活跃,赣南、赣北傩祭已经与民俗结合,且行傩、跳傩时节也由岁前腊月推移到了春季。据了解,兴国山歌的源流之一“兴国跳傩”,便是由男女二人分别扮作傩公傩婆对唱山歌。此俗一直留传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与传统湘南地区傩祭活动有唱刘三妹歌章、歌曲记载相合,表明了傩祭由娱神、驱疫向驱疫、娱人方向转化的情形。
瑞金龙船会之“龙船”并非端午竞渡式龙舟,而是以竹木为主要材料搭建船身骨架,外表再以彩纸装裱,相当于现在的旱龙船。船上满是高高悬挂的“神像”,数百幅之多。船首还特别塑有五尊地方保护神的木质神像,即驱除疫病、凶灾、衰运,又保一境百姓平安吉祥,丁财两旺。
瑞金客家晚清社会所崇拜的五尊地方保护神,暗合了阴阳五行的道教传统思想。杨泗将军属“水”、萧老官人属“木”、康元帅属“火”,尚有“土”神与“金”神史料未有记载,据笔者推测,瑞金客家的“土”神应该就是福德正神,而“金”神则是整个赣地都极其崇拜的许真君许逊。客家人的土地神福德正神以及许真君,乃客家人共同的重要神祗。
杨泗将军信仰主要流传于两湖地区。关于杨泗将军的来历,各有各的说法。一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还有说是杨家将中杨四郎的。不管哪种说法,民间特别是船民都把他作为行船的保护神即水神加以膜拜。准确地说,杨泗将军乃湖南长沙一带的“土著神”。据《长沙县志》载:“紫云台,杨泗将军得道处,跑马石遗迹犹存。”紫云台是金井河流经的地方,金井河的下游便是捞刀河(湘江支流之一)。也就是说,杨泗将军的发祥地在金井河畔。他是湘江水系的水神,为金井河——捞刀河——湘江的保护神。杨泗将军的功绩也是在于“斩龙护国” 即保护本境安宁。至于湖北蒲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泗将军庙会”所祭祀的杨泗将军,又均非上述所指,而是唐末南吴太祖杨行密。
萧老官人其实就是起源于唐代江西婺源一带五通神,客家人多称作“五显”、“五圣”。五通神非佛非道,自唐宋时期开始广泛流传于江南诸省以及两广地区。柳宗元《龙城录》云:“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偶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余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绝妖邪之怪,而庶士亦得以宁也。”曾任赣州知府的南宋洪迈《夷坚丁志·江南木客》载曰:“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当鬼,其神怪甚佹异……曰五通,江西、闽中曰木下三郎,又曰木客,一足者曰独脚五通,名虽不同,其实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