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各地婚嫁习俗
德华氏
福建三明各地婚嫁习俗
梅列、三元
新娘要“饿嫁”
出嫁时亲友向出嫁的女子送米粉、红蛋、香皂、花粉、袜子等喜礼,俗称“送嫁”、“添花粉”。母舅、伯叔须送衣服1套。新娘要空着肚子“饿嫁”,到了男方家中才能饮食。待嫁时,母亲要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女家要请母舅、众乡亲吃“嫁饭”(亦称吃“红担”),并分发“阿使糖”、“阿使粿”。
三年得胎方可回门
过去在三明,新娘需3年得胎才能回娘家。回娘家时新郎新娘须当日傍晚天黑时返回。意为“暗摸摸,生丁务(男孩)”。50年代后,一般3天回门。
沙县
“背嫁”才不掉身价
沙县夏茂倪居山一带,有背嫁习俗。倪居山从前未通公路时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迎亲不便使用花轿,而女方又不肯新娘自己走去,自掉身价,故而产生了背新娘的 习俗。且日后夫妻口角时,妻子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又不是我自己走的,是你把我从我家背来的!”背新娘的人必须是新郎的亲舅舅,这可是苦差事,新娘出了门就得不停歇地背着走,就像新娘上了花轿一样,不到夫家不能下轿。数十里山路亦如此。如果舅舅身强力壮尚且无妨,倘若舅舅瘦小体弱,而新娘恰恰又是个大个子,舅舅可就有苦难言了。所以倪居山人说:“舅舅不好当。”据说从前有个胖姑娘遇到一位小个子舅舅,雨后路滑,背到一条陡峭山路时,舅舅体力不支,脚下一 软,新娘与舅舅同时摔到几十丈深的沟涧里,喜事变成悲剧。
所以说这“天大地大,舅公最大”,这准女婿要是不和大舅爷打好关系,这婚礼还未必行得成。
畲族同姓不通婚
南阳、高砂、高桥有一些畲村,在古代,畲族婚姻比较自由。盘、兰、雷、钟四大姓,同姓一般不通婚,但同姓不同宗则可以。畲族男女的社交完全公开,其婚姻 之权虽操之父母,但一般不干涉。婚礼极简,畲族人迎亲不事花轿,新郎直接到新娘家接亲。临门后,岳父以酒饭招待。就席时,席上不摆一物,必须新郎一一指名 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吃完之后,新郎又领唱一首又一首的歌,把酒席上的东西一样样唱回去,这时,司厨者也唱着歌来收席。席毕, 新郎新娘交拜成礼,然后祭祖,众人围坐唱拜……祭毕,辞舅姑。走嫁时,新郎前行、新娘头裹红帕、身穿蓝衫尾随,各执雨伞半张遮脸,岳父殿后。一路步行到夫 家。因为畲家认为牛踏的路为新路,所以富裕人家的嫁妆中往往还有一头踏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