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3)

娅童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北京玉器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各玉戒指、金镶玉品、各玉腰带等琳琅满目,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等玉石原料。规格款式不断翻新,单珠串就有平串、宝塔串、花色串、异形串、随形串等等。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人们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中国人数千年一直把玉器看成礼器和装饰品,特别是王公贵族们,还把玉器看成地位的象征,因此随身佩带。于是,一大批玉器艺术便云集在北京崇文门花市一带,北京就成为中国的玉器中心。

北京玉器大体分作两大类,一是件活,包括玉炉、玉瓶、茶具、人物、鸟兽等,一般的接待大厅里都喜欢摆放一、两个大玉花瓶,既雅致且名贵。二是小活,包括戒指、项链、印章、烟斗、另针等,有的心形项链,相当细小,但仍很精致。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北京玉器的历史

北京玉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玉器作为妇女的装饰品。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繁衍,逐渐形成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玉器艺术。玉质地坚硬、晶莹细腻、色彩绚丽。常见的玉器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红玛瑙、缠枝玛瑙、水晶、紫晶、绿松石、芙蓉石等。

北京玉器兴于元代,祖师为邱处机。当时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风格,世称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到了明清两代,是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不断有南方玉作巧匠来北京落户开业,因而北京玉器融南、北玉作之美,集两家之长,形成北京独特之风格。

北京玉器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遮瑕为瑜成为琢玉的重要法则。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玉器制作的工艺过程,概括为“议、绘、琢、光”几个大的阶段。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线雕等。北京玉器品类繁多,计有: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

近现代北京著名的玉器师傅有人称“玉器四杰”的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另外还有葛建勋、王德会、陈长海、李伯生、李连第等名家。玉器作为北京主要手工艺产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新的发展。被誉为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四大名旦”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老企业负担过重,资金和原材料短缺、技术工人老龄化、人才外流等因素的影响,玉器行业越发不景气,随着很多老工艺师纷纷过世或退休,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北京玉器的制作工艺特点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预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玉: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既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划活: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琢磨: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闸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双钩碾法:汉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两明造"透玉雕: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难度较大,做工精细。

金错玉器: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作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玉器需经过磨错。俗称"嵌金",实为"金错"。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

软玉法:使玉石变软之法。玉石坚硬,不易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蜍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

软晶法:使水晶变软之法。水晶坚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视熟,即可刻。但只可用铜、铁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软玉亦可。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瑾色流年
  • 趣闻 浮生绘毕
  • 趣闻 梦之
  • 趣闻 轻吟那淡伤
  • 趣闻 思念
  • 趣闻 兴英氏
  • 趣闻 华婉子
  • 趣闻 清俊桑
  • 趣闻 想我所想
  • 趣闻 凯凯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