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岩口镇惊蛰的习俗

相知唯

邵阳市岩口镇惊蛰的习俗

“惊蛰清田过,虫死几千万”。岩口这句农谚点明了惊蛰这个物侯类节气的农事主题。蛰,指动物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中不食不动的状态。古人理解的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事实上,不是雷声,而是大地回春、天气变暖而使动物结束冬眠的。惊蛰期间,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渐有春雷,春光明媚,万象更新。连一年四季不分的花城广州,春天也春风扫落叶,树木纷纷进行换叶,木棉花绽放出一盏盏小红灯笼笑迎惊蛰。这时邵阳市隆回岩口的小麦则已开始返青拔节,油菜花大地流金,春耕莳田插秧一派繁忙,农民忙于在田间地头清沟理墒,除草、育苗、施肥,防治病虫草害,播种玉米,种瓜种豆。家乡农谚说:“惊蛰春翻田,胜上一道粪”。可见惊蛰期间岩口的主要农事是春翻、莳田栽秧、施肥种豆种瓜以及灭虫。对于农民来说,害虫是砸饭碗的,必须清而除之。因此,惊蛰的相关民俗就与“虫”有关了。

遍洒石灰避百虫

农谚所谓:“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因此,选择在虫子刚刚起蛰的时侯除之,很适时。俗话说:“除虫没有巧,只要动手早”。

惊蛰期间,百虫惊而出走,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百姓非常痛恨,想出种种带有巫术性质的做法,久而行之,形成民俗。九龙山一带,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干枯稻草)或细麦秸秆串起来悬于堂屋(厅屋)梁上,谓之“串龙尾”。还有的则敲水瓢、谷糠瓢,边敲边念咒语:“二月二,敲瓢叉,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不瞎的,送给山里野蛇家”。

杀虫,除了使用上述生物武器外,还有化学武器。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上就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大家就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家乡隆回岩口,早年也有惊蛰日杀虫的习惯,在房前屋后的墙基、畜栏(牛栏猪栏)、厕所茅房、杂屋柴房厨房桌角、柱下墙角等处撒一些石灰粉末,以杀虫、防虫。另外,听到第一声春雷时,要赶紧把衣服抖一抖,认为这样可以经年不受虱子、跳蚤的侵扰。这些做法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

动手除虫,不限于真刀真枪地干,还有很多厌劾之术。岩口的农人于惊蛰前在田土畲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举行模拟射虫的仪式;农家主妇,惊蛰日要在家中门窗、卧室床沿处。灶屋火炕土灶沿处插香薰虫;并剪制鸡型图案,悬于房中或贴在屋墙上,以避百虫,保护全家安康。隆回岩口山乡过去在惊蛰日要过“扫虫节”,农民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巫术仪式,表示将一切害虫扫除干净。

爆炒黄豆喻吃虫

中国人表达恨意,往往用“吃你的骨头喝你的血”这样的措辞。对于害虫的恨,过去的民俗也爱用吃掉来表达。当然,虫子作为食材,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虽然痛恨害虫以至于要吃掉才能逞其快意,但并不真吃,人们想出很多变通的法子。隆回岩口家乡人们,把黄豆、苞谷(即玉米)、芝米、蚕豆等之类放在铁锅里翻炒,噼里啪啦,谓之“爆龙眼”,求风调雨顺,然后男女老少争抢炒熟的黄豆苞谷吃掉,谓之“吃虫”,意喻人畜无病,庄稼无害。特别是惊蛰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炒虫”。把“虫”炒熟后,放在厅屋(堂屋)里,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为求尽兴还比赛,谁呷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这里的“虫”其实是黄豆、玉米粒,取其象征意义。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相知唯
  • 趣闻 清佳
  • 趣闻 龙萧天
  • 趣闻 正清郎
  • 趣闻 令婧桑
  • 趣闻 旃蒙桑
  • 趣闻 终纷尽
  • 趣闻 轻吟那淡伤
  • 趣闻 雨梅桑
  • 趣闻 梓颖君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