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民间汪华崇仰习俗(4)

顾清辞

歙东汪满田、桂林、歙南昌溪汪王祭与社祭合并举行。汪满田上供祭品为九碗六盘二碟。九碗,喻示汪王生有九子;六盘,喻示汪王拥有六州;二碟,谐喻汪王生前曾为九宫留守,坐镇金銮殿,死后封王,坐镇阎罗殿。昌溪祭品则有十三荤、十三素、十三果,统称“十三太保供”。游汪王神像时用全副銮驾行仪,有六十杆天平铳开道,十副大锣大鼓助威。桂林供品传说为四十八道,其中三十六道摊派给族人制作,并有摆社供、比社供之俗。也就是族人分别制供祭品两份,一份供入宗祠汪王及祖先座前,一份摆在村街两侧,供人观赏,祠堂派人评议定奖,一等奖稻谷一担。于是,被摊派之家年内即谋划构思,用面粉、米粉、干鲜果等制作精致的供品。有的甚至不惜工本,外出投师学艺,务使自己的供品新奇拔萃。有的制成单项吉祥盘,如“喜鹊衔梅”“三羊开泰”“万象更新”“马上封侯”“一鹭连科”等。有的制成组合盘,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龙凤呈祥”等。还有“亭台楼阁”盘,中悬多盏精美小灯,美轮美奂,每一件供祭品都堪称艺术品,年年都引得四方游人纷至沓来,盛况空前。汪满田、昌溪春社祭后将汪王、八老爷像、社公社母像同供奉于当年主祭“轮值分派”支祠中,每月初一、十五有专人负责点烛、上香,直至八月秋社祭。

秋社祭皆以三百斤重整只肥猪,披红戴花作牺牲供祭,谓“供社猪”。祭后抬神像游村。游毕,将神像送交下年主祭轮值分派,谓“送社”。送社支丁家家蒸米糕,遍饩亲友“散福”。下年主祭轮值分支丁将神像供奉入本支派祠堂,谓“接社”。接社支丁家家裹粽遍饩亲友“祈福”。送社、接社,旗幡遮道,锣鼓铿锵,亲友来贺,万人塞巷,场面壮观。

歙南瞻淇村汪王祭则更为排场。王祭自正月初五至初十筹备,十一至十四先后在王祖庙、文会挂各色灯249盏,自庙至村口大樟树边挂灯200盏。庙外搭有灯棚,设神座。庙内甬道、丹墀、两廊皆结彩,摆设各种祭祀器具、仪驾,极尽豪华。神座前设供品七十二碗,另设水果、蜜饯、荤腥、糖包各九盏。十八日行“朝祭”,主祭一人,礼生十四人,吹手八人。十九日行“恭迎王祖过案”祭,供品为三牲全副,献果一座,另有上献果一座,平献果二座,献茶十二架,荤素茶盒七十五个。

“过案”,指的是将汪王神灵自庙外灯棚神座接回庙内附入神像的祭祀仪式。灯棚对面搭有戏台,祭期内连续演戏酬神(计演八天,其中四天四夜连演,除戏帽、找戏外,正戏共演六十六出)。人们认为神灵会迷于看戏而忘了归座附像,需举行“过案”仪式,迎其归座。庙内、庙外虽相隔很近,瞻淇汪氏仍用打开锣者二名,执清道旗者二名,执飞虎旗者二名,撑黄盖伞一名,提高照灯者二名,吹手二名,其排场可谓一丝不苟。瞻淇汪王祭,清光绪丙午(1906)行二十天,民国甲子(1924)行十五天,民国33年(1944)再减至九天。[7]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顾清辞
  • 趣闻 心悦君兮
  • 趣闻 海昌郎
  • 趣闻 和正氏
  • 趣闻 清风煮酒
  • 趣闻 弘图
  • 趣闻 心深似海
  • 趣闻 弘致
  • 趣闻 夏璇君
  • 趣闻 思念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