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民间汪华崇仰习俗(6)

顾清辞

歙南南源口村游神、吃猪头汤又与西坑村不同。南源口、丰村、车轮湾、浦口四社合有一条龙舟,木制、无蓬、前龙头、后龙尾,舟身绘龙鳞,两舷各设置十二把桨。龙舟由车轮湾村保管,每年二月末三月初,车轮湾人按约定以龙舟载八老爷神像到各村,分别行拜祭、游神活动。南源口祭神、游神日为二月二十九、三十日共一天半。二十九日晨,村中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男丁把预备好的供品送到祠堂,主供品为米馃,二十岁加鸡、鱼、肉三饯,三十岁加三饯外再加一个猪头,统称“猪头米馃”。然后各备十斤重巨烛一对,插在特制的铁丝笼架上,提着到码头接龙舟。龙舟到岸,爆竹、锣鼓齐鸣。一壮汉下龙舟将八老爷像连坐椅一起扛到肩头上,由接神队伍护送至宗祠供奉。各男丁将巨烛笼架供于神前,经献酒、献馃、献饯三拜祭后,转十岁、二十岁男丁“还枷锁”仪式。枷锁,竹扎纸糊,有颈洞、手洞,形如古时真枷锁,每个参与仪式男丁一副,多数自戴,也有少数富户僱乞丐代戴。戴好枷,在八老爷神像前跪倒,由族长老手执两片小竹板,合什于双手向神祷告:过去的一切罪孽都受到了惩罚,求保新年里全村人大吉大利,无灾无病,十岁的能成长冠丁,二十岁的能成家立业。告毕,族长老将两片竹板往上一抛,观其落在地上的姿态。若一片竹肉朝上,另一片竹皮朝上即为“胜告”,众人可解下枷锁与纸钱一同焚化,否则需重新祷告,直到“胜告”为止。还过枷锁,男丁们直奔码头游龙舟,一次上二十四人,游完一批轮换一批,祠堂派人在起点、终点统计时间,游得最快的奖励米馃。

是日,要请亲朋前来吃猪头汤散福。所谓猪头汤,实是由鲜笋片打底,上盖有米馃、猪头肉的“一锅熟”。三十日中饭后,八老爷神像被送上龙舟,男丁和大人们背驮小孩,排队陆续上龙舟,走一圈下船,谓“过关”。下船后,又花三文钱向车轮湾驾舟者买一小卷由黄表纸包着的糯米饭,说吃了此包饭可保一年不生病,许多人因此多买一些送亲友。致有民谣流传至今:“划龙船,哐咚哐,三文钱,买包饭。”事毕,龙舟远去。

歙南石潭村、周邦头村正月十八游汪王神后,族人集中到祠堂投燃“盘呜”。“盘呜”是置于五米高木杆顶端的硝火筒,一式三个,筒口朝前、朝后、朝上各一个,内装火药,火药引线伸出一米左右,盘系于木杆上。盘呜杆一般为两根,一竖于祠堂坦,一竖于祠堂天井。族人先集中至祠堂坦杆前,轮流点燃小爆竹向杆上硝火筒火药线投掷,以小爆竹火花引燃盘呜硝筒火药线,硝筒即会喷射火花,并盘旋而转,呜呜作响,火花形成一个流星圈,极为娱目。引燃盘呜的族人被认为当年将行好运。投燃祠堂坦盘呜杆后,再去祠堂天井投燃,若到了规定时辰,盘呜杆还无人投燃,就由祠堂派人搭梯上杆点燃了事。传说盘呜衍化于当年汪王烽火信号树。汪王当年镇六州时,曾在州县间划界山,设置烽火信号树,一旦有敌兵来犯,即点燃信号树上火篮报警,各州县遥相呼应,组织军民御敌,致寇不敢犯。

笔者搜集到一册晚清徽商手抄杂记,其中有全国商路行程录,其《杭州由余杭县至齐云岩路》载,歙县老竹岭脚往浙江方向去七里有“界山,有汪王分界圣迹”。看来,划界山之说不虚,虽不能确证“圣迹”里是否有信号树或烽火台,但并不重要,老百姓相信由此创造出盘呜即是。石潭人说,村周有狮形山,属火,村中火烧屋之祸源,非燃盘呜不能制止。其动机明白揭示,他们行汪王所行,就能消灾保安,获得福祉。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顾清辞
  • 趣闻 心悦君兮
  • 趣闻 海昌郎
  • 趣闻 和正氏
  • 趣闻 清风煮酒
  • 趣闻 弘图
  • 趣闻 心深似海
  • 趣闻 弘致
  • 趣闻 夏璇君
  • 趣闻 思念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