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延平蛇灯(烛桥灯)

滢滢

福建延平蛇灯(烛桥灯)

福建简称闽,闽字从虫门声,古闽越人就以蛇为图腾。在闽江流域崇蛇文化中,延平区樟湖、茫荡、夏道、王台、太平、赤门等乡镇蛇崇拜是保留最完整的。在樟湖,至今仍有一座全国唯一的保留完整的蛇王庙,每年春节,当地人开展原始古朴的游蛇灯等民间崇蛇系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迎蛇会成为地方的“蛇文化节”。

春节期间,我们可以在延平茫荡山中观烛桥灯;七月,我们还可在闽江两岸的樟湖、溪口看蛇灯,这都与先祖留下的崇蛇习俗有关。

烛桥灯也叫“板凳灯”和“蛇灯”。据传,筠竹村闽越王王审知第二十八世孙王佑,系筠竹始祖王成都之曾孙,因木工手艺精湛,于明初受皇帝册封,赠名为“四大匠人”之一,封龙凤标票加玉印。当年王佑进京受封,正值京城闹元宵,家家张灯结彩,龙灯、舞狮热闹非凡,深受启发。返家后,他自创一格,以木为本,集龙灯与宫灯为一体,制成了独具一格的“烛桥灯”。

宝珠村烛桥灯是吉祥灯,也叫平安灯,据说在宋朝时是蛇灯。传说神农尝百草时吃了巨毒草,生命垂危。有一巨蛇含了朵灵芝来到神农身边,神农吃了灵芝而得救。后人出于对老蛇的崇敬,将老蛇的头刻在石壁上,作为崇拜的偶像,即图腾。人们用篾子和布做成蛇灯于元宵舞之,祈求平安。

福建延平蛇灯(烛桥灯)

茂地村因村庄整条山脉传说为一睡龙,在水尾建座风水桥,取名睡龙桥。因为不能打扰龙的睡眠,元宵节村中不舞龙灯,而以自制的烛桥灯舞之。

聪坑村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传承着生男丁过“添丁节”舞烛桥灯的习俗;夏道镇徐洋村“三月三”舞竹制“竹桥灯”、篁路村则为“五谷仙”生日时舞竹制“竹桥灯”、 赤门乡“三月三”舞蛇灯,延平各村迎蛇灯时间不同,但场景都非常壮观。

茫荡镇各村与王台镇后洋源村烛桥灯的制作工艺相同,灯头“高叫”,灯体选用长2米、宽0.2米、厚0.06米的杉木板,两端各开一小圆孔,穿插一根圆木棒,便于撑擎与连接;每块板上以竹篦为骨,上糊宣纸制成的花灯两盏,灯内燃有红烛;每盏灯的周侧画上各种人鸟花草、梅兰竹菊,或联词吉语。烛桥灯取自太极图像,气势磅礴又纤柔优雅,极具观赏性。夏道镇徐洋与篁路等村,用长约3米毛竹,劈成对半,两头开一小圆口,便于连接,每竹节上置一烛灯,很有特色。

福建延平蛇灯(烛桥灯)

茫荡镇宝珠、筠竹、汶浆、谢地、大洋、聪坑、依朝、茂地、王台镇后洋源等村,每年从正月初三到元宵佳节舞烛桥灯。舞烛桥灯含人丁兴旺、父传子承之意。因而,每逢元宵之夜,每家每户青壮年人手一板,板板相连,百十来号人各托一板,组成两百多米长的烛桥灯。舞烛桥灯时,先燃放神铳四口,锣鼓彩旗开道,挨家挨户拜年祝贺,大家竞相燃放烟花爆竹恭迎。

宝珠元宵迎灯时,第一轮,打大圈,四大巡回,代表大月;第二轮,舞小圈,整个路线代表小月,吹唢呐《沁园春》词牌调,用四拍曲谱下来正好是36拍半,象征一年365天。还有两面锣,一面平面锣,一面突面锣,打出的声音不一样,人们叫它日月锣。突面锣代表日,平面锣代表月,象征白天与晚上及阴阳交替,寓意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大、小月、365天,白天晚上都平安吉祥。用一根根毛竹,一头劈两刀四片,上置松明绑紧,插在转弯路口、田间,迎灯时点着。民间称此为“天蜡”。一方面是照明用,另一方面说是天蜡能照到的地方,妖魔野鬼都不敢靠近。

自古以来,樟湖人民就有崇蛇的习俗。早年逐户捐资出力建蛇王庙,也叫“连公庙”、“福庆堂”。传说连公菩萨是蟒蛇精的化身,能消灾去难,保佑水陆平安,庙中有一块清朝同治六年的修庙残碑,碑额为“水陆平安”。每年正月上元灯节期间,家家户户制竹灯,把它们衔接起来,首尾均蛇状,称“竹蛇灯”。

福建延平蛇灯(烛桥灯)

樟湖蛇灯,蛇头和蛇尾都是用竹篾扎成框架,纸糊的巨灯,再用彩色纸装饰,高约2.5米。蛇头呈尖吻,吐舌,无角;灯板(即蛇身)每块宽0.2米、长2米的杉木板,两端凿有圆孔,使蛇身能伸曲自如之用。用竹装扎而成,每板置三盏四方斗形灯,也有八角形或鼓形的。内燃红烛,左右两边贴有各种民间剪纸图案,体躯浑圆起伏,鳞片闪光,俨然巨蟒形象。

每年正月初六到廿一,每当夜幕降临,樟湖各家各户一名男丁将收藏的蛇灯板拿到蛇王庙前,两端圆孔中插入圆木棍,接成一条长达一公里左右的“长蛇阵”。沿街花灯明亮,人山人海,鸣锣开道,蛇灯队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蜿蜒于街道和乡间小道路,蔚为壮观。每到一个巷口,响铳三声。蛇灯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点香烛在自家巷口迎送,以示禳灾祈福。游行结束后,人们将蛇头、蛇尾送进蛇王庙中焚烧,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田园大熟、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滢滢
  • 趣闻 惜流芳
  • 趣闻 英楠氏
  • 趣闻 雅静
  • 趣闻 我伴他久
  • 趣闻 怜烟酱
  • 趣闻 玉戈君
  • 趣闻 雅可
  • 趣闻 红娟
  • 趣闻 访旋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