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薅草鼓歌(2)
荼靡
土家薅草锣鼓歌
“早晨来时雾沉沉,只听到锣鼓没看到人,两手拨开云和雾,遍山遍野都是薅草的人。”这首薅草锣鼓歌形象地描绘了“三夏”时节土家山寨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
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歌,也称薅草罗鼓。
《来凤县志》载:“四五月耕草,数家其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足力,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耕随歌,谓之薅草歌。”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时唱《请神歌》,又叫“歌头”。
传说很久以前,土寨有个张老汉,养了五个儿子。因天下大乱,五个儿子被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天帝动了恻隐之心,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为山神土地。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保佑土家山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请神歌曰: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四边走九巡…… 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为“扬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词,也可即兴而作,可唱历史故事,也可唱远古传说,或者世间亲情。
有时,歌者见薅草人累了,就唱几个“牛皮歌”调味提神:叫我唱歌就唱歌,开口唱个牛皮歌;唱个鸡公生鸭蛋,唱个鸟儿头长角;唱个河水倒着流,唱个岩头滚上坡;唱个蚊子扯哈欠,唱个糠壳搓成索……
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看到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 有的神灵跨鹤走,有的神灵骑狮行;只有土地无处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薅草锣鼓的套曲,曲牌灵活多变,历来有“山寨十五里,各有一乡风”的说法。因演唱、叫法和乐器配备不同,风格各异,故有文锣鼓、武锣鼓和叫歌锣鼓之分。
演唱的曲调有“回声号子”、“穿声号子”、“杂号子”、“扬歌号子”、“鼓里藏声号子”等。
但总的来说,薅草锣鼓的说唱内容都是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花鸟鱼虫、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它传播知识、交流感情、颂扬美德、鞭挞邪恶,既灰谐幽默,又给人以教育,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堪称土家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首《回娘家》就是土家新婚姑娘日常生活微妙微肖的真实写照。 “初八十八二十八,新来的媳妇回娘家,背上背的是胖娃娃,面前抱的是大金瓜。天上下雨地下滑,摔了一个仰八叉,金瓜板哒往下滚,娃娃板哒往上爬,不怕山高和路远,一心想见爸和妈。” 注:薅草为除草(锄草)施肥之意。
石阡薅草锣鼓
薅(读hāo),用手拨(草)之意。是一个由祭祀活动发展起来的一门歌曲艺术。薅草锣鼓是石阡当地人民在从事薅草(给田里的庄稼除草时)劳动时所唱的歌腔,又叫打闹歌。薅草锣鼓直接为当时的生产劳动服务,是用于协调劳动分工,调整节奏,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趣味的活动。据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薅草锣鼓”流行范围很广,在石阡县所有乡镇都有,一般在春季播种时、打田插秧时、薅草时演唱。石阡薅草锣鼓不仅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从歌词的结构:一般是七字句,四句一首,句式较为方整,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大致押韵。如:一下土来把歌排,秧苗土地笑开怀。火化钱财交与你,保佑禾苗长起来。石阡劳动人民的文化意识、民俗风情、民族特性、伦理道德、劳动生活等,一部分融化和渗透在薅草锣鼓的唱词中。因此,石阡薅草锣鼓可以说是石阡人民旧时历史文化和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