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送银饰的风俗(4)
曼蔓
以后,六蛮七戎和苗蛮集团其他部族又被迫西迁,在湘、川(渝)、黔比邻的崇山峻岭广袤山区定居繁衍。龙姓是现在湘西苗族中的大姓(即人口多),它包涵远古苗民中的颛、耒、恺、鲧、熊、夷、芈等诸苗姓。现在龙姓中的芈即是楚王的芈姓,《山海经》中称羽民、卵民,史称蛮,是“荆蛮”或“荆楚”芈姓在五溪苗族中的遗存。按楚王姓芈,其先君之名多带“熊”字,为熊氏。《史记·楚世家》曰:“芈姓,楚其后也......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也”。《通志·氏族略》载:“楚以鬻熊之故,世称熊氏。”可知芈姓在楚时是极其强大的。但因周代不断地征伐,迫使以芈等蛮族为基本成员的楚人南迁。他们在南迁到五溪地区时,将占有相当份量的金银宝贝一同带来,加上其他部族一齐带来的银首饰品,共同组成湘西苗族银首饰的基本成份。各个氏族部落由于历史图腾崇拜形成的整体多样性,使苗族银饰有着精美的制形,发出夺目的光彩,得到很好的流传。
明清以来,湘西各地苗族居住相对稳定,对银首饰的酷爱进一步加深。明成化年间沈瓒初编、清乾隆初李涌重编的《五溪蛮图志》,记湘西苗族“男女皆戴银耳环,尺围大”。到清代,苗族使用银饰盛极一时。爱必达《黔南识略》记:黔东南和湘西苗族“男......项带银圈一、二围”,“女子银花饰首、耳垂大环,戴银圈,以多者为富”。清阿琳《红苗归流图志》记湘西苗族“男子以网巾约发,带一环于左耳,大可围园一、二寸。妇人则两耳皆环,绾发......编以银索绕之,插银簪六、七枝”。同治七年刻本《永绥直隶厅志》:“富者以绸巾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枝,脑后戴二银圈,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戴银钏,......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行滕,皆如男子,惟两耳贯银环二三四五不等,以多夸富。”从此,苗族对银饰的需求有增无减,花样繁多,制作更加精巧。清朝时的“大耳环”到民国后,很多地区改为纤巧玲珑的龙形耳环、珠式耳环和项圈、项链,出现了特别精制的银冠、银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