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3)

超甜

二、稻作制度

水稻是四川布依族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自入川以后,布依族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耕作制度和耕作习俗。旧时,他们主要种植白日草、大白谷、小白谷、毛粘、红谷、白酒谷、红酒谷等品种,有早稻、中稻、晚稻三个类型。早稻以救灾度荒,栽培面积小;晚稻是缺碎田栽培类型,面积稍大;中稻占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大,产量较稳定。布依族农民一般将稻种分为粘稻和糯稻。粘稻为主要粮食,广泛栽培;糯稻仅作副食,栽培面积较小。粘稻和糯稻均为高杆品种,杆高1米以上,不耐肥,不抗倒伏。

一般在春分播种,秧田亩播种量为100公斤左右,多为老百姓俗称的“牛毛秧”,两犁两耙栽秧,珠行距40公分左右,亩植5000窝,施肥一底一追,或栽“白水秧”,处暑前后收获。全生育期150天左右。由于耕作制度粗放,过去生产水平很低,一般每亩单产仅235公斤左右。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布依族地区逐步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先后开展了大田选种、泥水选种和温汤浸种等不同于传统水稻栽培方法的新技术。1954年,以培育壮秧为主推广新式秧田,2米开厢,开沟排渠,减少播种量。

同时,开始推广稀珠密植,要求窝距20公分。并开始提倡增施肥料,消灭白水秧。1957年,在水秧旱苗的基层上推广湿润育秧,日排夜灌,保持田面湿润,提高了成秧率。1966年后,随着水稻矮杆化,推广合理密植,窝距20公分,窝植5—7亩,亩有效穗18—20万穗。1976年后,推广了“一手清”施肥法(在整地前一次施入),“v字形”施肥法(底肥50%,追肥50%),“重底、早追、后补”施肥法”(底肥60%,分蘖前追肥20%,穗肥看苗追肥10%)。以重底、早追、后补施肥法效果最好。1978年后,推广薄膜育秧和温室两段育秧,有效地防止了烂秧,秧田播种量降至每亩20至40公斤,普遍能育成片子秧三x秧,消灭了牛毛秧。

由于在栽培中较多地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目前布依族地区水稻平均亩产在550公斤以上。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超甜
  • 趣闻 英资
  • 趣闻 弘懿氏
  • 趣闻 子皓子
  • 趣闻 玉轩
  • 趣闻 越泽
  • 趣闻 陌路
  • 趣闻 黑与白
  • 趣闻 永安
  • 趣闻 旭昇子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