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5)
超甜
长期以来,布依族流行的家庭结构是:婚后,儿女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兄弟分家之后,父母一般与小儿子同住,也有父母与其钟爱的儿子同住,以照料家务。布依族待人热情、厚道。客人到家,常常奉上一小碗酒,或以葵花子等招待。打糍粑是他们迎接客人的尊贵礼仪之一。在宁南县西瑶乡流行的民谣典型地反映了布依族热情待客的风俗,该乡有水库、拉落、把口、大水沟四个村,拉落村是布依族聚居村。民谣概括四村待客的风俗说:“水库的烟,拉落的酒,把口的茶,大水沟的晚饭。”
因为长期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布依人死后多用木棺行土葬,只有孕妇和凶死者才实行火葬。一般葬仪都非常隆重,但各地略有差异。如,宁南县布依族老人去世,人们首先要安顿好遗体,在死者口内略置金银或钱,要绝对避免日、月光照射。棺底铺稻草灰。1岁1碗,上10加1计算。如死者是50岁,要铺50碗;灰上垫钱纸,也是1岁1张,上10加1,盖棺后在棺上放1碗糯米饭。儿女们坐在较矮的草垫上,以示自己地位的卑微和对死者的虔敬。同村的亲友到死者儿女的舅家报丧。去报丧者须带一瓶酒、一叠纸钱、三炷香,并在酒瓶盖上盖一块小的白布,表示要为死者举行隆重的丧葬祭祀活动(布依人称为做“斗摩”);若瓶盖上盖一块小的白纸条,则表示不举行隆重的丧葬祭祀活动。见了这些标志,舅家才好准备参加丧事活动的礼物。
丧家要做“斗摩”者,舅父家必须做一把“纸伞”送给死者到阴间享用。据说此伞有保护亡魂的作用。整个丧葬祭礼都由先生用布依语念经书。宁南布依族丧葬过程可以分为请铜鼓、开天门、朝幡、醒魂、游城、指路、女婿上祭、送葬等阶段;会东布依族举行葬仪则有挂铜鼓、请祖师、起经、送灵房子、送伞、死者上路、游城、送葬等程序。
人死,带上钱纸、酒去选、砍一棵松树。要看树会动才砍,树不动就不要。要吊上两砣白纸,像望山钱。人们先要挂铜鼓,敲铜鼓。认为,人断气时像入睡一样,只有听到铜鼓击响才知道为他举行的“开路”活动已经开始,灵魂才真正离开肉体,人才真正死去。所以,人死后,亲属把香烛纸钱送到先生家,祭请铜鼓。祭献过的铜鼓用一根粗麻绳贯穿其四耳,然后用衣服火毛毡将铜鼓包裹严实,连同包有鸡蛋的一小包米由死者亲属背到死者家中,并将铜鼓悬于灵堂内。铜鼓侧悬,皮鼓平置,“先生”坐在小凳子上,脚尖略垫小皮鼓一侧,左手执一根直竹棍,右手执一根用玉米叶子包成槌头的鼓槌,左右手交x按布依族经书上的鼓点敲击。鼓谱共4段12节,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敲击铜鼓开始,头包白布孝帕的死者亲属放声哭丧。随后是起经,布依语称“中赛”。即为死者灵魂开路,指示灵魂升天。“先生”先在死者堂屋中的屋脊上顶一块瓦,给死者升天引路,意思让死者灵魂能自由出入。然后,他站在死者棺木前念经,内容是叙述死者生卒年月,生平事迹,颂扬死者善良、忠厚、勤劳的美德。接着,在灵堂门前院中栽一棵4—5米高的小松树作为灵魂升天的幡杆。“先生”站在幡杆下,持幡杆上所挂经咒,念念有词。大意是指引亡灵由幡杆升向天。
丧事中要指定1人(一般为死者女婿)“扫灵堂”。扫灵堂者不仅要负责搭灵堂和管理灵堂,而且要负责整个丧葬事宜的指挥。已出嫁的女儿接到父母或祖父母亡讯后,要送灵。有送“灵房”和“灵伞”两种。灵房是以竹子扎成房架,用黄、绿、白、金等彩纸剪成如三个阶梯的形状刻上花,依层次贴在竹子骨架制作而成。岳父死,女婿买灵房,用布依语唱歌,别人为唱歌者抹黑,问“你从哪里来?”抹到一定程度,用脚踢(被踢者也有生气者)。同时,女婿上岳父家,要蒸一甑糯米饭,女婿抱一块糍粑敬献死去的岳父。死者的女儿、亲属都可以扎彩色灵伞送来丧家,亲家则只扎白素灵伞。人们送灵伞时,照例要唱孝歌。
人死后,通常在第三天即殓尸棺木抬上坟山。在这之前,要祭灵,祭灵的糍粑由扫灵堂者提供,但因为有抢糍粑吃的习俗,往往糍粑刚打好就被抢光,有的要打好几次才有祭灵的糍粑。此时,“先生”念经为亡灵解罪。众人还在“先生”的带领下,手执长刀从灵堂出来,到村外空旷处念经,再次为亡灵解罪,并送亡灵上路(即游域)。之后,由8个(或更多)青壮年男子抬棺。抬棺者中途只能休息3次,其中第一段路由扫灵堂者家抬,其余为丧家1 5的人抬,众人相随,将筒钱、望山钱、灵房子、灵伞一起抬至山上墓地,置于土坑中,入葬后垒土为坟。此前,扫灵堂者早已背上糍粑到了葬地,等候帮忙的人到达后进行犒劳。人们把纸伞覆盖坟上,灵房子摆放在坟前,供酒肉祭祀。亲属边哭边唱。然后,由“先生”念一段叫亡魂安息的经,再将雨伞、灵房子、望山钱等焚烧。葬礼宣告结束。
晚上,丧家要宰羊酬谢扫灵堂者。葬后第3天为复丧日,全村各家都备1簸箕糯米饭到墓前祭奠。此后3年中,每周年日照样去祭奠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