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与民间风俗(一)(4)

清佳

5、镇宅钟馗 钟馗是民间木版年画中较早出现的一个题材。北宋时已有印卖钟馗的文献记载,不过那时是在除夕悬挂。叶梦得《石林燕语》:“宰执每岁有内待省例,赐新火冰之类。元丰元年(公元1089年)除日,神宗(赵顼)梦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明年除日复赐。”反映出宋代钟馗是和门神一样,都是新年出现在墙壁或门上。直到明朝时岁暮还是“门旁置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见刘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后,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渐渐移到五月端午,悬于堂中“挂钟馗图画一月,以祛邪魅”(见《清嘉录》)。钟馗驱邪祛魅之说,初见于宋代沈括《补笔谈》:“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店作,将逾月,巫医惮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履一足球队,跣一足,悬一履,摇一大筠纸扇,窍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兰裳,袒一臂,革双足,乃提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店若顿瘳,而体益壮,乃召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后来绘画中的钟馗,即从此说而来。民间年画中之钟馗,多无捉鬼情节,只画钟馗头戴进士巾,身穿圆领官衣,革双足,仗剑,,手指一蝠,或题“引福入堂”,或题“恨福来迟”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来”等字句,盖借“蝙”与“福”字之音相谐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语。此外,苏州桃花坞和上海旧较场清代刻印的钟馗中,有钟馗右手举剑,左手抓一腰遮虎皮裙之鬼,旁刻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上有“消除五毒”、“驱邪降福”方印和一“八卦图”者,可见清以前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已演化变成了5月5日时提醒人们注意夏天已到,蛇蝎毒虫活动,要防范儿童勿被虫咬的招贴画了。

6、月宫符像 8月15日正当三秋恰半,俗称中秋。宋以前,每逢中秋人们只是饮酒赏月。此夜正是金风送爽,玉露生凉,月色倍明,丹桂飘香的好时光,大户人家莫不登高楼,临水榭,开敞轩,迎月赏景,排宴高歌。“虽陋巷盆寒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实。”(《梦梁录》)但此时还没有祭月宫,分月饼之风俗。明朝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其中有祭月之说:“8月15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月光纸”,至今尚有收藏。但系清代后印,形式确如刘侗所记。月光纸上刻印一菩萨跌坐一莲座上,下有龙女、善才童子双手合十立于漂浮海面之莲瓣上,空上韦驮抱杵立于云端,绘刻精丽,宛如宋人“水月观音”之图。下有一圆光,象征满月,内刻一兔捣药于桂树下,后有绣窗画栋,玉石栏杆之宫殿,圆光外上刻一佛二菩萨坐像,旁列四天王站立两侧,下有海水龙王朝月宫。构图匀满,刻工细密,是属北京木刻年画作坊上乘之品,其它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泉州、云南保山、以及山西大同等地作坊刻印的“月宫符像”尺幅都高不盈尺,只绘玉兔捣药于月宫而已,开封朱仙镇年画作坊印制的《月光菩萨》之像别具一格,附绘有桂殿玉兔外,还画一后妃宫妆之像,宛如一幅仕女图画。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清佳
  • 趣闻 以丹君
  • 趣闻 薄情辞
  • 趣闻 永伟酱
  • 趣闻 执初
  • 趣闻 梦桐
  • 趣闻 飞掣
  • 趣闻 星星的軌跡
  • 趣闻 灵槐桑
  • 趣闻 孤独者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