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与民间风俗(一)(5)

清佳

7、斗香 苏州桃花坞年画中,有“斋月宫”的全份彩印画,苏州一带民俗,中秋拜月不设月宫符像,拜月时院中案上设一“斗香”。斗香是以线香作斗形,外粘以彩画,斗内纳香屑于其中。香斗内放一彩印之宫殿,形如三间四柱之牌楼,和印有三国演义故事(如“灞桥桃袍”、“三战吕布”等)的三角形彩旗,“僧俗咸买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此外,苏州等地木版年画中,尚有一种彩印“月饼纸”。纸上印有月饼形式,和“官礼茶食”等字样,是属包装艺术之类。按三南宋时已有了月饼之名,但只作为“蒸作从食”(见《武林旧事》),还非应节之食品,明代8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酌中志》)。这才作为中秋的节物出现于市。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作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即西北各民族;三是辽、金统治下的旧族北方人民称“汉人”;四是南方人民叫“南人”。统治者对“南人”剥削压迫最残酷。元末,江南人民在八月秋收之后,以祭月为名互赠月饼,饼内放有“八月中秋杀鞑子”纸条,号召起义,推翻暴政。后来为了庆祝胜利,每年中秋节日便互送月饼为“官礼”。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50年代江苏徐州作坊刻印的一幅“中秋月饼”包装彩纸,上有工农和五谷蔬菜图像外,还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犹存古代民间传说合力御侮之遗意。

8、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属民间年画中历画之一种,它也是早期出现的年画形式之一。现存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此图中画一蒜头形宝瓶,上插一枝折梅花,花瓣共81。梅瓶四周,画自一九到九九由冷转暖的不同气候和人们耕种聚饮的各种风俗活动。如“二九”一图,画寒林萧索,白雪满山,华楼上有人对饮赏景,楼下游子徘徊于途,上题:“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镂,谁叹征人尚未回。”又“八九”,画农人鞭牛犁田,上题:“积润统消景物鲜,桃花未吐柳含烟,农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开百亩田。”画出寒冬与初春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之形式,多画梅花。清代年画中“消寒图”的形式花样较多,传世者尚有不少,有画三出小戏,每出戏名三个字,每字笔划为九,共81笔。如“洪洋洞”、“破洪洲”、“南阳关”(破阳字勉强为九笔)。还有中画人物,两边刻有“九九消寒歌”者。天津杨柳青李盛兴画店印的《岁朝吉庆九九图》第一九都唱出一个故事。如:“七九寒窑去读书,蒙正无时赶过斋,大比之年去会试,平地登天中状元。”戴廉增画店印的《三字经九九图》,每九皆含《三字经》数句。如:“三九的佳人泪如梭,奴看你不成器,终须玉环琢。一年四季南北混,自勤苦不能尚勤学。养不教,父之过,孔门高第作大学,元圣周公作周礼,大成至圣师项?。”共有《三字经》中十句之多。这对农村来说,颇有普及教育之意义。民间年画中的《九九消寒图》中尚有一种娃娃题材的。图中画一儿童拿香谱,谱上印有九个双钩楷字、每字九笔。如“香保送茶来厅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有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有一幅山东潍县刻印的《九九消寒图》,上印一年之节气与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组,每组九条。每组下系一诗,诗中有寓意贫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铺遍地平,朔风洌洌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代冬至节日犹如新年一样受到重视。宋代冬至日,“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作节。”(见《武林旧事》)。所以北方木版年画中“九九消寒图”出现较早,形式尤多。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清佳
  • 趣闻 以丹君
  • 趣闻 薄情辞
  • 趣闻 永伟酱
  • 趣闻 执初
  • 趣闻 梦桐
  • 趣闻 飞掣
  • 趣闻 星星的軌跡
  • 趣闻 灵槐桑
  • 趣闻 孤独者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