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古城(2)

陌生人

剑川治所是在一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确立的,治所确立后随之而建成的古城,是封建时代一个治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力程度的标志和象征。古城的建筑规模、格调、布局与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剑川古城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出明清两代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也体现出剑川古城在“茶马古道”上的特殊地位与历史文化价值。

从水寨村经南门直至北门外,为滇藏茶马古道的站驿路口,沿街民居均前设铺台,后置庭院,任何经商人户的建筑物不得侵占青石板路口路面,这种街面设置形式充分显示了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绳的商业风范。

从文照街经西门直上西门外文庙,街道笔直规整,路面由三条青石板分左、中、右连作主线,其间弹石镶嵌,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所规定,数百年间,街道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古城中的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走动,其余人等只能靠边行走。无疑这种路面等级格局,曾经刺激着古城内一代又一代的白族青年,迫使他们立志读书,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

古城格局在当时经过严密规划测设,在东西长175丈,南北宽156丈的范围内,布置得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为了保证城池的坚固,城墙全部用青石板支砌。为了保持城内的“风水”密不漏泄,东南、西北城门有意相左、相错,四门正街接合部采取“丁”字形衔接,不用十字形布局,各门巷道中如旧寨巷、七曲巷、仁里巷、段家巷、张家冲、陈家冲曲曲弯弯,充分显示出古城民居布局的幽静和神秘。古城中的水火巷道布局科学合理,巷道中的流水日夜不绝,为古城防火减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至今,古城内自明代建城时期即已形成的棋盘式古代城市格局以及因地制宜、民族文化特色浓郁、茶马古道商旅驿镇特征突出的古城风貌仍然得到完整的保留。

剑川古城虽然没有江浙水乡那样的神韵,也没有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但这里却有自己独特的古街巷、古民居情韵。这里的街巷古老、幽静,这里的民居古朴,历史久远,像这样完整的古城格局和古民居群落,在整个云南省乃至国内,已是很难再找到。

古城由文照街——西门外,南门外——早街,桥头街——北门外,东门街这5条明代形成的主街道组成,文照街到西门外为典型儒家思想文化建筑形态,为城内重要历史文化建筑区,这里历史文物众多,名人故居、特色民居形成的古民居群落遍布街区两侧,街道格局、尺度仍保持明代以来状况。其余东门街、南门街、早街、北门街等保持古代茶马古道前铺后院商业街市风貌格局,道路走向、尺度不变。尚有段家巷、营盘巷、七曲巷、旧寨巷、仁里巷、陈家冲、张家冲等,原风貌格局保留完整,巷道走向、尺度不变,这些地区古民居群落中,10%左右受到现代建筑物的冲击,将逐步按照古城保护规划分期修复改造。

2002年9月,剑川县人民政府完成了《剑川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剑川县古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经县人大审议通过后,于2003年1月经大理州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规划从正确处理好古城保护和新城区建设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修复和规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古城格局和古城风貌的保护与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3年11月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剑川古城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5月25日,西门街明代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间,建设、文化部门对古城中的东、南、西、北4条街道和重点保护的民居和以周钟岳、赵式铭故居为代表的民居群进行了认真修复。2011年3月起,剑川县人民政府对“水阁潭”地区进行修复改造,建成“赵藩文化园”,至2012年9月,文化园主体建筑“剑阳楼”及花园式休闲坪场已经建成。剑川古城内的历史建筑文化风貌,在这些区域内首先得到了恢复。剑川古城虽只是局部得到修复,但其古朴的风貌格局已引起许许多多中外游客的关注,人们游走于古街巷中,尽情享受古城的历史文化。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半颗心
  • 趣闻 书意
  • 趣闻 志燕子
  • 趣闻 祎芮君
  • 趣闻 彦霞氏
  • 趣闻 念旧
  • 趣闻 梦一场
  • 趣闻 恬欣桑
  • 趣闻 正雅郎
  • 趣闻 如夏桑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