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庆云禅寺
雅韶子
江苏泰兴庆云禅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元驸马都尉蔡梦祥舍宅增广,于是“殿宇钜丽称名蓝”。然而时间推移,世事变迁,雕梁画栋,渐有废圮,“寺旁隙地渐没入民间,僧徒遂散去”。明嘉靖末,寿州(今安徽寿县)李道明来到泰兴,据庆云寺为碧霞宫,“更佛、菩萨像为东岳、天妃”。虽有吕炯、高桂两任县令为僧作主,将占寺者逐出,但都去而“复潜入”,“蟠居如故”。万历中,县知事段尚绣查处此案,改换门庭垂15年的梵刹回归僧家。不久,“寺之故址尽复”,为此“邑之士民父老皆踊跃欢庆”。可是此时的庆云禅寺已是面目全非,百废待兴。
幸有秣陵(今江苏江宁)安隐院僧洪祗来领寺事,启告十方,募缘修寺。在泰兴县令陈继畴大力支持下,“诸檀越善信踊跃效命施财”。未几“大殿、山门、禅堂、香积无不一新”,殿内“绀发金身之容,石筵香案之供,皆种种庄严”,“又建二楼于殿旁,左钟右鼓,以警晨昏。”至此,庆云禅寺再现辉煌。
有清一代,硕揆、雪悟、旦孚、宜泽、佛眉、妙懋、德溥等一代名僧先后主持庆云禅寺,相继重修新建殿宇。迨至光绪年间,在全寺一百余亩土地上,拥有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千佛楼、准提楼、西竺庵、定慧斋、崇福院等建筑130余间,另外还有下院法乳庵和普同塔院,成为古城泰兴一大丛林。
民国以来,履苇、慧真、智林相继主持庆云法席,荷担如来家业,在佛教陵夷、禅门式微的情况下,极力维护一寺僧众的宗教生活。尤其是智林方丈在庆云常住法轮停滞、食轮难转的艰苦岁月里,依旧守住这座风雨飘摇中的十方丛林。
解放以后,他仍然与几位老弱僧人一起,伴随晨钟暮鼓度春秋。十年浩劫,庆云禅寺佛像倒地、香火断绝,本来残破不堪、毁坏殆尽的宝殿佛楼、禅堂僧舍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政通人和。泰兴市人民政府为落实宗教政策,满足公民宗教信仰要求,在本市西郊金沙中沟西岸、宝塔湾法轮塔东侧重建庆云禅寺,以为宗教活动场所。数易寒暑,大功告成。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所书“庆云禅寺”寺额,在山门殿上方赫然醒目。
殿内两大金刚各执金刚杵,横眉怒目,神态威严。一位鼻作嗤形,一位口作呼状,貌似一哼一哈,俗称“哼哈二将”。天王殿中,当门而坐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怡然自得,眉开眼笑,满面春风。弥勒左首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弥勒右首为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佛教视四大天王为护法天神,民间称为“四大金刚”。传说四大金刚象征风调雨顺,反映了人民丰衣足食的愿望。弥勒身后的韦驮天尊,披袍擐甲,执金刚杵,面向大殿佛祖,注视寺中动静。大雄宝殿正中三尊大佛形象庄严,神态安祥,慈眉慧目,开颜微笑,流露慈悲神情,体现济世胸怀。两旁十八罗汉,或降龙,或伏虎,或举臂,或探手,或舒眉展眼,或闭目沉思……一一栩栩如生,神采奕奕。三尊大佛背后的海岛上,观音大士手持杨枝,倾倒净瓶,表示大悲甘露遍洒人间。善财、龙女左右侍立,合十致敬,俯首参礼。大殿后,藏经楼蔚为壮观。楼上藏经,楼下法堂、禅堂。这里可谓万籁俱寂,一尘不染,方便寺僧的法事活动。大殿两侧左为观音殿,右为地藏殿。大殿前丹墀两厢建有配殿,泰兴市佛教协会、泰兴市僧尼福利院以及客堂、僧舍、会议厅、接待室分设其中。